“巴黎貝甜”事件,折射出什么社會現象?

自9月3日晚,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巴黎貝甜無證生產被罰”的回應》后,“巴黎貝甜”事件便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酵開來。
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巴黎貝甜”事件的時間線。
4月23日--26日:因疫情封控而被安置在“巴黎貝甜”培訓中心的員工,開始利用培訓中心的設備,把自己制作的面包,提供給周邊居民。
4月27日:培訓中心停止服務,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違法行為被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曝光。
8月12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巴黎貝甜”面包店關聯公司上海艾絲碧西食品有限公司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及用于違法生產的工具設備,罰款58.5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9月3日晚: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信發布關于“巴黎貝甜無證生產被罰”的回應,稱相關處罰是依據《食品安全法》法定最低幅度給予從輕處罰。
目前,網絡上出現兩種輿論聲音。
一種認為“巴黎貝甜”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間,能夠為市民提供新鮮制作的面包,且不抬高價格,為周邊市民解決了“吃”的問題,是事權從宜。應酌情處理,上海市市監管局的處罰未免太不近人情,引發了“情法沖突”,甚至部分上海市民沖向“巴黎貝甜”進行瘋狂采購,要為他們挽回處罰的損失。
另一種輿論聲音則透露出這樣一個關鍵信息,此次事件的曝光是因為“巴黎貝甜”員工舉報,舉報原因是加班期間不管伙食還沒有加班費。
于是,部分輿情反轉,且牽出“巴黎貝甜”原來是韓國的一家品牌。
今天,我們不被網上輿論帶節奏,希望大家能夠保持冷靜客觀的心態,等待事件進一步的明朗化。
那么我想在這里跟大家討論的是:在事件發酵后,為什么會有大家一邊倒地聲援“巴黎貝甜”,且合力要為他們挽回損失這種現象的出現?
包括去年河南遭遇特大暴雨,鴻星爾克“破產式”捐款事件,引發的大量網民自發進行的“野性消費”現象。
我個人認為,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缺少溫情。
“好人難當”導致大家選擇明哲保身。老人摔倒不敢扶,因為有前車之鑒,扶了之后反被訛;見義勇為不好當,是因為有多少“英雄”在犧牲自己見義勇為之后,得到的卻是被救者家人的不理解,徒留“英雄”的父母傷悲。
在四川森林火災、鴻星爾克捐款、“巴黎貝甜”被罰這樣的事件發生之后,引發的網絡上這樣“瘋狂”行為,正是普通百姓對這種社會正能量的渴望所表現。
我們的社會太需要傳遞這樣暖心感人的正能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是生息繁衍的精神支撐,也是這世間的一抹溫情。
如今網絡信息發達,但凡事都有利弊兩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輿論為我們的“英雄”正名,討公道,但也一定要有自己冷靜客觀的判斷,不要輕易被帶節奏。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