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冷鏈物流中心城市,細看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方案設計圈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方案設計群友通訊錄
智慧城市圈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智慧城市群友通訊錄
本期正文
根據農業部預測,2020年全國主要冷鏈產品人均消費水平將達355千克/年,2025年將達399千克/年,(按照腳注2中的國家統計序列進行測算),如表1所示。
1.天津市冷鏈物流預測。
2016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數量1562萬人。據市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數量將達到1710萬人,冷鏈物流需求量將達為607萬噸; 2025年天津人口將達到1905萬人,冷鏈物流需求量也將達為762萬噸,如表2所示。
表1 主要冷鏈產品每年人均消費量預測(千克)[1]
主要冷鏈產品
2020年
2025年
備注
水產品
22.00
24.40
其中進口冷鏈產品將占到10%—15%,即到2020年人均消費36—53千克。到2020年,京津冀人口規模約為11581萬人,因此,進口冷鏈農產品為411—616萬噸。2021—2025年,消費中的進口冷鏈農產品約占總冷鏈消費的15%—18%,人均消費600—720千克。而2025年京津冀人口規模將達到12068萬人,進口冷鏈農產品消費約723—868萬噸。
豬肉
43.57
45.60
牛肉
5.76
6.18
羊肉
3.72
4.09
禽肉
13.86
14.80
禽蛋
21.85
22.30
奶制品
30.00
40.40
蔬菜
153.76
161.60
水果
60.00
80.00
合計
354.52
399.37
表2 天津市冷鏈物流產品需求量估算(萬噸)
品類
水產品
肉類
禽蛋
奶制品
蔬菜
水果
總計
2020
38
115
37
51
263
103
607
2025
47
135
43
77
308
152
762
2.京津冀地區冷鏈物流需求預測。
2016年末,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常住人口分別為2173萬人、1562萬人和7470萬人。以201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5.86‰估計,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人口規模達11581萬人,冷鏈農產品需求將達4107萬噸,其中,進口冷鏈農產品需求達411—616萬噸,約占總需求量的大約10—15%,人均需求每年約360—530千克;到2025年,京津冀地區的人口規模達12068萬人,冷鏈農成品需求將達4821萬噸,其中,進口冷鏈農產品需求達723—868萬噸,約占總需求量的15—18%,人均每年需求約600—720千克。京津冀地區冷鏈物流產品需求量估算如表3所示。
表3 京津冀地區冷鏈物流產品需求量估算(萬噸)
主要冷
鏈產品
2020年
2025年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水產品
49
38
168
56
47
192
肉類
149
115
511
161
135
557
禽蛋
49
37
167
51
43
176
奶制品
67
51
229
93
77
318
蔬菜
342
263
1176
370
308
1272
水果
133
103
459
183
152
630
合計
789
607
2711
915
762
3144
3.環渤海地區冷鏈物流需求預測。
環渤海地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有城市157個,占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有13個。同時環渤海地區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港口群和立體交通網絡,也是中國北方經濟最活躍、最繁榮的區域。據估算,2020年環渤海地區的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7200萬噸左右,2025年將達1.1億噸左右。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先進技術管理為支撐,以規范有效監管為保障,推進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建設,優化冷鏈物流設施布局,創新冷鏈物流運營模式,推動冷鏈技術創新與升級,加快冷鏈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進程,保障食品消費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
(二)基本原則
1.市場為主,政府引導。
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新動力。發揮政府部門在規劃、標準、政策方面的引導、扶植和監管作用,為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2.補齊短板,重點突破。
聚焦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問題,抓兩頭、帶中間,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形成貫通一、二、三產業的冷鏈物流產業體系。
3.創新驅動,提高效率。
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在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冷鏈物流建設水平,加強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技術的改造與提升,鼓勵新興冷鏈技術的應用引進,推進自動化冷鏈技術和庫房管理系統、真空預冷技術、無損檢測與商品化處理技術、運輸車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提高冷鏈流通效率。
4.安全為本,綠色先行。
將安全規程與環保約束作為規劃的關鍵因素。嚴格開展過程管理和監督檢查,用制度與責任打造一條安全冷鏈。優先發展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的冷鏈裝備。
5.完善標準,規范發展。
形成覆蓋全冷鏈的物流技術標準,促進天津冷鏈物流各環節無縫化銜接,推動冷鏈物流網絡節點的整合,提高天津市冷鏈物流體系的運行效率。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培育一批綜合服務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冷鏈物流企業,建設一批現代化冷鏈基礎設施,發展一批專業冷鏈物流信息化服務商,構建管理規范、標準健全、服務可視、產品可溯的綜合冷鏈物流服務系統。到2025年,天津基本建成“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服務京津冀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使農產品冷鏈物流和醫藥冷鏈物流水平都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建成中國北方國際冷鏈物流基地。
2.預期指標。
到2020年,預期完成以下目標:
——通過連續三年(2018—2020年)冷鏈物流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推動我市冷鏈園區、冷庫、冷鏈配送、冷鏈終端網點技術設施、管理模式、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建設天津市冷鏈物流儲運銷監控服務平臺,力爭規模以上冷鏈企業覆蓋率達到80%;加快推進冷庫改造和布局結構調整,在規劃、政策以及標準化規范的引導下有序實施。
——冷庫建設增量(有效儲藏噸位)控制在50—60萬噸[2],全市冷庫總的庫容控制在200萬噸左右;專業冷藏車的保有量達5000輛左右;強化冷鏈銷售終端在超市和便利店的投放。
——開展產地預冷項目的創新實驗,重點扶植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移動式冷庫、分揀、檢測、查驗的模式;重點推動融資租賃模式服務該創新實驗項目及相關運營評價。
——以大型冷庫為載體集線上交易、線下體驗、分撥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支持、垃圾處理等為一體的集約式冷鏈運營模式進行試點,并列為政策優先扶植的重點項目。
到2025年,預期完成以下目標:
——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協同化水平。將天津市的大中型冷庫、專業冷藏運輸、冷鏈終端銷售網點納入冷鏈物流儲運銷監控服務平臺。
——完善冷庫及冷鏈設施規劃與布局的結構調整,新建60—80萬噸冷庫,以滿足京津冀區域和雄安新區的新增需求。
——冷庫總容量(不含給域外預留)控制在260—280萬噸;專業冷藏車保有量達到7500輛左右,冷藏運輸率達到80%;冷鏈銷售終端在超市和便利店實現全覆蓋;生鮮農產品和易腐食品綜合冷鏈流通率達到70%。
——全面推廣基于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的移動式產地預冷庫,在果蔬及養殖較集中的區域重點發展。
——加快推廣集約型冷鏈運營模式,力爭在全市建設5—6個以冷庫為載體的,集線上交易、線下體驗、分撥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支持、垃圾處理等為一體的集約型載體。
到2025年,天津市冷鏈物流主要發展指標如表4所示。
表4 天津市2025年冷鏈物流發展目標
指標
2025年
冷庫(萬噸)
260—280
冷藏車(輛)
7500
產品腐損率(%)
10%
冷鏈流通率(%)
70%
冷藏運輸率(%)
80%
三、戰略定位、總體布局與實施路徑
根據天津市冷鏈物流現有基礎,綜合考慮未來市場的發展潛力,規劃建成“一基地、一中心,三走廊、七通道、多節點”的冷鏈物流網絡;通過“一平臺、三提升、三優化”的建設與完善,實現天津市冷鏈物流體系的“安全、綠色、優質、高效”運行。
(一)戰略定位
發展空間:根據未來8年天津持續增長的冷鏈物流需求,充分利用京津、津保、沿海三大走廊,將天津建成京津冀地區冷鏈物流供應核心與基地,形成對環渤海和我國西北地區的強大輻射力。
發展定位:將天津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國際冷鏈物流基地,環渤海地區的國際凍品交易中心,高效配置全球凍品資源的東北亞樞紐,以及“一帶一路”重要的冷鏈物流核心。
發展特色:不斷降低冷鏈物流系統的單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斷提升冷鏈食品供給的安全等級,持續改善冷鏈物流服務的品質,實現安全、綠色、好品質。
(二)總體布局
一基地:以濱海新區的東疆、北疆港區和中心漁港為基礎,建成中國北方國際冷鏈物流基地,形成集貿易、儲運、加工、分撥、配送、金融支持和冷鏈裝備制造的基地。
一中心:借助天津自貿試驗區優勢,集成水海、肉類等產品的市場價格、動態交易信息、商品展示、倉儲、配送、查驗等功能,建設環渤海國際凍品交易中心。
三走廊:沿京津走廊、津保走廊和以天津自貿試驗區為核心向兩翼拓展的沿海走廊,規劃布局與建設發展相關的冷鏈物流產業,形成三條冷鏈物流發展帶。
七通道:①沿京津走廊西翼自濱海經東麗、北辰和武清向北京輻射;②沿京津走廊東翼,自濱海經寧河寶坻薊州向北京輻射;③自濱海向北輻射唐山以及東北地區;④自濱海向南輻射黃驊及魯北地區;⑤沿津保走廊北翼,經東麗武清西青穿雄安通道;⑥沿津保走廊南翼,經濱海南部津南靜海至雄安新區南部的通道;⑦沿京滬高速以靜海海吉星為結點的通道,向東服務天津市區,向南輻射魯北地區,向西輻射雄安新區和保定石家莊地區,向北輻射北京。
多節點:在濱海、北辰、寶坻、靜海、武清、薊州、西青、東麗、寧河、津南等區形成規模化冷鏈物流節點;與北京、保定形成大走廊,兩翼布局重要節點,形成以天津港為核心的扇形輻射;最終形成以濱海新區為核心、以海港、空港及武清、寶坻、薊州等環首都區域為節點、海陸空相協調的冷鏈物流布局。
圖2天津市冷鏈物流網絡規劃示意圖
(三)實施路徑
一平臺:建設一個集產業政策、信息服務、安全監控、技術輔導、規范標準、數據采集、追蹤查詢一體化冷鏈物流綜合服務與監控管理平臺,為冷鏈物流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三提升:通過冷鏈物流標準的持續提升,冷鏈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冷鏈裝備的智能化提升,助推冷鏈物流產業實現投入更合理、運營更經濟、產出更環保。
三優化:通過空間布局優化、配送方式優化及網絡終端優化,實現冷鏈物流產業的空間利用集約化、倉儲分撥配送科學化和冷鏈系統運行高效化的目標。
四、主要任務
(一)優化冷鏈物流產業空間布局
一是加快冷鏈物流基地建設。以中國北方國際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為重點,做實、做大、做強一批冷鏈物流項目。加快推進天津港首農、東疆港大冷鏈、華銳全日冷鏈、國際清真產業園、中心漁港冷鏈產業園、海吉星等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冷鏈流通圈建設,承接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
二是加快冷鏈物流節點建設。鼓勵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流通主體,重點支持武清、靜海、寶坻、寧河、薊州在京津走廊和主要通道周邊利用既有設施建設一批以冷庫為基礎的冷鏈物流節點。
三是推動智慧物流配送園區建設。在有條件的物流園區打造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園區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業。
四是加強產地冷庫建設。補齊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的短板,重點要在產地預冷設施建設中,試點運營智能化、標準化的移動式冷庫。在全國率先創新實驗。
五是完善冷鏈網絡終端建設。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瓶頸。除對接大型超市、便利店、生鮮專賣店外,可在有條件的社區試點冷藏配送柜(城市冰箱)。天津市計劃建設重點冷庫項目(2018—2020年)和規劃建設冷鏈項目情況分別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天津市計劃建設重點冷庫項目(2018—2020年)[3]
序號
項目單位
區域
預計建成時間
建設內容
1
華銳冷鏈
東疆港區
2018年
3萬噸冷庫
2
高銀
東疆港區
2018年
5萬噸紅酒庫
3
海鼎宏
中心漁港
2018年
1.5萬噸冷庫
4
海聯加工
中心漁港
2018年
2萬噸冷庫
5
平祿
中心漁港
2020年
6萬噸冷鏈交易綜合平臺項目
6
冠輝
中心漁港
2019年
5000噸冷庫
7
百肯二期
武清區
2018年
1.2萬噸冷庫
8
天津港普菲斯
北疆港區
2019年修復
4萬噸冷庫
表6 天津市規劃建設冷鏈項目情況簡表5
序號
冷庫名稱
區域
預開工時間
建設項目
1
海吉星
靜海區
2018年
1萬噸冷庫
2
中合農發公司
寶坻區
2018年
2萬噸冷庫
3
中正農貿公司
武清區
2018年
9萬噸冷庫
4
月壇冷鏈物流園區
津南區
2018年
10萬噸冷庫
5
食品集團冷鏈食品物流基地項目
西青區
2018年
5萬噸冷庫
6
普洛斯(一期項目)
西青區
2018年
1萬噸醫藥及高端冷鏈物流園
7
中商三農公司
濱海開發區
2018年
2萬噸冷庫
8
宇培倉儲物流項目
臨港經濟區
2018年
2.3萬噸冷庫
9
永豐食品加工冷藏物流二期項目
中心漁港
2020年
2萬噸冷庫
10
中漁冷鏈物流水產加工集散二期項目
中心漁港
2020年
1萬噸冷庫
(二)加快冷鏈設施設備技術提升
一是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和設施應用。鼓勵在鮮活農產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設備設施,推廣節能環保技術。發展建設節能型綠色倉儲設施,鼓勵加工、包裝、分揀、裝卸、存儲等環節的設備更新改造,降低流通環節的能耗。
二是支持冷庫技術提升。重點在標準化冷庫的集約利用和冷庫建筑空間的科學利用、蓄能設備的開發、冷媒技術的更新、分揀聯檢一體化應用等方面進行技術層面指導和政策支持。
三是重點推動安全、節能、可追溯冷藏車優先發展。推廣使用全程溫度自動監測記錄和控制的節能冷藏車。研發、試點并推動儲能或蓄冷保溫箱在凍品運輸過程中的應用。在新建或技術改造項目上,進行能耗、環境和安全方面預評估,確保節能、環保、安全的冷鏈項目優先發展。
(三)鼓勵冷鏈運營新模式的發展
一是鼓勵多溫共配模式。加快培育一批技術先進、運作規范、核心競爭力強的專業化、規模化冷鏈物流企業,發展冷鏈甩掛運輸和多溫共配,促進冷鏈運輸集約化發展。
二是推動冷鏈物流鏈延伸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冷鏈物流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加強基礎設施、生產能力、設計研發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優化冷鏈流通組織,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由基礎服務向增值服務延伸。
三是推動冷鏈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支持互聯網電商平臺企業與大型連鎖超市和冷鏈運輸企業合作,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發展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物流模式。
(四)推動冷鏈物流的標準化建設
一是梳理冷鏈物流標準和修訂完善天津市現行冷鏈物流地方標準,加強不同標準之間的銜接,研究與國際標準的對接。
二是科學確定冷藏溫度帶標準,形成覆蓋全鏈條的冷鏈物流技術標準和溫度控制要求。在天津市已經實施的《天津市冷鏈物流儲運銷地方標準》基礎上,推動京津冀三地標準的對接與協同,形成京津冀互認的冷鏈物流儲運銷區域標準。
三是組織開展天津市冷鏈物流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推進冷鏈物流企業的技術設施和服務水平提升,推廣使用《天津市冷鏈物流儲運銷地方標準》,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園區以及冷鏈企業示范創建活動,鼓勵大數據產業參與天津市冷鏈物流標準化的建設,全面提升天津市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
四是加大冷鏈區域物流標準化的合作和應用推廣。支持成立跨區域整合上下游服務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企業聯盟,積極推動冷鏈物流設施和技術裝備標準化,支持和推廣標準化冷藏集裝箱、0.6×0.4米標準化周轉箱、1.2×1.0米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減少農產品中轉損耗。
(五)推動冷鏈物流的智能化建設
一是推廣先進信息技術應用。推廣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二維碼、電子標簽、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在鮮活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普及應用。
二是構建冷鏈物流全程監控服務平臺。完善冷鏈物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按照規范化、標準化要求配備車輛定位跟蹤以及全程溫度自動監測、記錄和控制系統,積極使用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訂單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統,按照冷鏈物流全程溫控和高時效性要求,整合各作業環節。開展準時配送高端智能化服務,提升冷鏈物流智能化水平。
三是建立追溯體系。選擇一批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及冷鏈物流企業,建立從生產源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天津市農產品追溯平臺,整合冷鏈供給和需求等相關信息。開展對信息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實現冷鏈物流系統運營的預測、預警及評價功能,不斷提升天津市冷鏈物流智能化水平。
(六)推動冷鏈物流的國際化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水海產品的國際貿易。積極支持冷鏈物流企業將天津口岸作為進境口岸,把天津口岸打造成進境水海產品集散地,發揮天津海港、空港的區位優勢和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實現與公路冷鏈、海運冷鏈、航空冷鏈的聯動,形成互補協同的發展格局。
二是依托海港、空港指定口岸功能,積極推動水果、肉類、水產品進口基地建設以及環渤海國際凍品交易中心建設,積極爭取進口食用水生生物指定口岸功能;加快推進天津港首農、海鼎宏、金三等檢驗檢疫庫建設,提升服務功能;積極支持在中歐班列上開展國際冷鏈物流相關業務。
三是積極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建設,爭取在天津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開展“國檢試驗區”試點,優化查驗流程,提高通關效率,提升冷鏈進口貿易便利化,吸引北京冷鏈物流貿易商落戶。推動海關、商檢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現有監管方式,發揮大數據在冷鏈物流監管體系建設運行中的作用,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監管。
五、重點工程
(一)冷鏈物流標準化示范創建工程
用三年時間(2018—2020年)重點完成政策支持的項目庫建設,逐年篩選與評估可以培育的項目,持續推動天津市冷鏈物流標準化升級。
一是重點加強冷鏈示范園區建設,推動中心漁港和東疆保稅港區冷鏈聚集區建設,完善冷藏加工、配送、報關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將流通領域的醫藥物流納入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二是重點加強冷鏈示范企業的培育,提高標準應用水平。通過評優、抓標桿,在冷庫、配送、終端等領域培育一批領軍企業。推動示范企業提高冷庫、冷藏車輛標準化水平,對與標準冷庫相關聯的叉車、貨架、月臺等設備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形成相互配套、有機結合、互相支撐的標準化設備設施體系。
三是強化標準化冷鏈操作管理,重點強化冷庫、運輸以及各環節交接過程溫度管控能力。創新冷鏈流通監管體系,探索建立行業管理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模式。推進示范企業自建或依托第三方機構建立冷鏈物流信息管理平臺。
(二)冷鏈物流信息化監控平臺工程
用三年時間(2018—2020年),完成冷鏈物流儲運銷監控服務平臺建設,將全市規模以上冷庫、冷藏運輸、冷鏈銷售企業的冷鏈信息整合到平臺。通過整合的資源,將貨源、車輛、銷售信息對接,實現全程監控和信息共享以及數據匯總、分析、追溯功能,形成冷鏈流通大數據,為政府部門做好監管工作及相關政策決定提供科學有力的數據支撐,為企業提供實時數據服務。
一是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冷鏈物流服務,將衛星定位系統植入企業冷庫和運載工具。
二是將大數據和云計算應用于監控管理平臺,實現及時、準確、高效數據處理,保證天津市冷鏈物流系統安全、可靠的運行。重點對醫藥中的疫苗、血液制品及溫控藥品進行監控。
三是啟動平臺工程建設。利用8年時間分3期建設,首期將覆蓋20座冷庫、150輛冷藏車和1000個冷柜銷售終端,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保證冷鏈運輸不斷鏈,提高流通冷鏈產品的安全性。
四是建設城市共同配送服務平臺。建設集車輛監管、交通引導、指標統計、績效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共同配送監管平臺,滿足政府監管考核和企業信息服務的需求,提升城市共同配送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實現與肉類、果蔬菜、酒類等流通追溯體系的有效對接,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加強城市配送冷藏運輸車輛的標識管理,促進指導完善和優化城市配送冷藏車輛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給予車輛便利政策。
(三)環渤海國際凍品交易平臺工程
發揮東疆保稅港區和自貿試驗區優勢,依托東疆、北疆及中心漁港冷鏈冷凍冷藏物流區,打造中國北方冷鏈物流基地和環渤海國際凍品、水海產品交易中心,吸引國際水產品、凍品、食品供應商和采購商,形成面向全國的進口凍品以及水海產品產銷交易平臺,為進口豬牛羊等肉類產品和魚蝦類水產品等,提供通關、冷凍倉儲、冷鏈運輸及交易結算等相關服務。重點支持泰達行、東疆大冷鏈、清真產業園、海鼎宏、首農、華銳、金三國際、海吉星等企業示范先行。
(四)服務京津冀冷鏈基地建設工程
以“三走廊、七通道、多節點”為基礎,建設京津冀地區鮮活農產品交易中心、冷鏈載體和網絡體系,力爭到2020年實現交易中心和網絡體系初步建成并投入運營。一是在薊州、武清、寶坻、寧河等冷鏈物流相對薄弱區域,加快冷藏保鮮庫建設;二是推動天津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冷鏈物流樞紐中心項目,提升貿易便利化和海吉星市場的冷鏈服務水平,推動其開展國檢試驗區試點建設;三是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在七通道上布局建設冷鏈配送網點,服務京津冀城市群。
(五)智能化移動冷庫創新試點工程
突破產地預冷庫不足的瓶頸,補齊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的短板,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移動式冷庫,在全國開展先行先試。一是配合移動式冷庫的技術需要,在產地建設充電樁;二是引進融資租賃,推動移動式冷庫共享租賃模式;三是在薊州、寶坻、武清先行試點建設智能化移動冷庫創新試點工程。
(六)集約化冷鏈商貿運營試點工程
一是以大型冷庫為載體、以服務中心城區的傳統冷庫服務商為對象,推動完成技術升級與運營模式轉型。將單一冷儲功能轉為集線上交易、線下體驗、分撥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支持、垃圾處理等為一體化的集約式冷鏈運營模式。在中心城區選擇試點項目,并作為政策優先扶植的重點工程。
二是支持生鮮配送新零售超市建設。推廣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及先進設備,實現人、貨、場三者之間的最優化匹配,建立從冷鏈供應鏈、倉儲到配送完整的智能物流體系,實現用戶下單10分鐘之內分揀打包,20分鐘實現3公里以內的冷鏈配送。
[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5)的人均冷鏈消費和人口規模所進行的雙元統計預測。
[2]根據②③④的統計分析與預測,結合上海市及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并考慮京津冀未來人口規模與分布,天津市在未來8年總體需要增加120—160萬噸冷庫。根據目前在建項目和已經規劃籌建的項目,在未來三年(2018—2020)安排50—60萬噸。到2020年,天津市的冷鏈物流需求在600萬噸,而200萬噸冷庫的60%,大約為120萬噸,可以滿足全年5次周轉使用,即:600萬噸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再安排60—80萬噸,總量達到270萬噸左右,按65%的使用率測算,約176萬噸,可滿足本市冷鏈需求量的5次以上周轉。同時還可以為京津冀以及環渤海提供大約10%—15%國際冷鏈物流周轉提供服務。
[3]、5 表5和表6的詳細情況,見《天津市冷鏈物流發展調研報告2017—8—2》
全文見:天津市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8—2025年)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