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不“冷”——冷鏈行業深度研報

一、冷鏈是一種特殊供應鏈系統
冷鏈,常指冷鏈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一種特殊供應鏈系統,它是冷鏈技術和物流技術的統一,并且更加側重物流層面的內容。
在2017年5月發布的《冷鏈物流從業人員能力要求》中,定義了冷鏈物流是“以冷凍工藝為基礎、制冷技術為手段的物流活動,其目的在于使物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環節都能夠處在規定的溫度控制下,以保證物品的質量,并能夠減少損耗”。
冷鏈物流是一個復雜且環環相扣的供應鏈鏈條,總體來說它是由冷凍加工、冷凍倉儲、冷凍運輸和冷凍銷售四個部分組成。如下圖所示,冷鏈物流始終貫穿于原料供應商到終端消費者的供應鏈中。
二、我國冷鏈行業現狀
1、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較晚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較晚,大約2007年才開始有了一些冷鏈業務,彼時成立的公司名稱中也沒有“冷鏈”一詞,大多冠以“低溫”、“冷藏”之名。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才真正意義上為冷鏈市場發展點燃了一把火,一些具備冷鏈業務基礎的企業成為奧運會配送商,提高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這些企業開始意識到,冷鏈物流前景可期。
2008-2010年,國家從立法層面、發展規劃、產業調研等方面促進冷鏈的發展。先后出臺、實施了《食品安全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中物聯冷鏈委” 行業協會成立了以后推出《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比較全面的分析了當時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
此時,國際冷鏈企業也相繼進入中國市場,比如招商集團與美國冷鏈巨頭“美冷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三井集團投資錦江低溫等。
2011-2013年,物流“國八條”出臺,冷鏈行業趨于穩定,新興業務嶄露頭角,京東商城、1號店、“沱沱工社”這類電商企業相繼試水冷鏈、宅配業務。
2014年以后,冷鏈需求和服務雙雙升級,生鮮電商的崛起賦予了冷鏈產業新的商機;同時,新的政策環境、互聯網機遇、資本渠道和經營模式,使整個行業面臨新常態。
2、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行業發展程度較低
1.我國冷鏈流通率低損腐率高
當前,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冷鏈流通率較低。所謂冷鏈流通率就是指在物流過程中,采用冷鏈物流占所有物流的比重。
例如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冷鏈流通率約為95%~98%,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率已經超過90%,某些產品(如禽獸、蛋奶等)冷鏈流通率達到100%。
而國內仍然有大部分生鮮農產品在常溫下流通;部分產品雖然在屠宰或儲藏環節采用了低溫處理,但在運輸、銷售等環節又出現“斷鏈”現象,全程冷鏈的比例較低。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35%、57%、69%,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蔬果和肉類產品。
冷鏈流通率較低引發貨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腐率”較高,在食品運輸中非常典型。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5年我國果蔬類、肉類和水產品類的“流通損腐率”分別為25%、12%、15%,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流通損腐率”僅5%。高“流通損腐率”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增加企業的成本。
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調查顯示,我國由于冷鏈系統不完善造成每年約有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被浪費,總價值至少為100億美金。
2.我國冷鏈基礎設施發展不完善
冷鏈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冷庫和冷藏車,根據全球冷藏庫協會(IARW)公布的2016年全球冷庫容量報告,2016年全球冷藏庫總容量達到6億立方米,相比 2014年增長了8.6%。
在新興市場上,新建冷藏庫及容量增長顯著,特別是中國和印度。2016年末我國冷庫存儲容量已經達到1.05億立方米,僅次于印度和美國,2017年全國冷庫總容量約為4775萬噸,折合1193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3.7%,但我國人均冷庫占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
城市居民人均冷庫保有量是衡量國家冷鏈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2016年荷蘭繼續成為城市居民人均冷庫占有量最高的國家,為0.96立方米/人,英國、新西蘭、美國、毛里求斯、加拿大、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都超過0.3立方米/人,而我國2016年城市居民人均冷庫保有量僅0.132立方米/人,2017年城市居民人均冷庫保有量上升至0.147立方米/人,絕對水平仍非常低。
人均冷庫保有量較低雖然與我國人口基數眾多、飲食習慣等有直接必然的聯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反映我國的冷鏈基礎設施不完善。
除了冷庫資源不足外,我國冷藏車數量也很少,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數據,2014年我國公路冷藏車保有量為8.8萬臺,日本為15萬臺,美國25萬臺,我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比例僅0.3%左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在美國和日本,平均每千人配有1輛公路冷藏車,而2014年中國每1.47萬人才配有1輛;截至2017年底,我國冷藏車保有量接近13.2萬臺,每1.05萬人配有一輛,對比2014年的每1.47萬人一輛,年復合增長率為11.87%,然而人均水平仍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3.我國冷鏈物流運輸成本較高
總體來看,我國冷鏈物流存在“不經濟”的特點,冷鏈物流成本比普通物流高出40%~60%,主要是由于預冷環節缺失、經營分散、運輸網絡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統造成。
預冷環節缺失,不經預冷的果蔬貨物在流通環節“損腐率”高達25%~30%,大幅提高了單位果蔬冷鏈成本;
經營分散縮小了每家冷流物流企業的運輸量,造成較高的冷庫空置率,提高了冷庫的單位使用成本;
同時,運輸網絡落后,物流集散中心布局不合理、信息系統落后也是造成高額運輸成本的重要原因。
目前冷鏈行業面臨初期投資成本高、運營過程中返空率高、運輸單價低等“兩高一低”問題。
在我國,要建造一個5000平方米沃爾瑪標準級冷庫需要2000萬元以上資金投入,運營中由于雙向物流符合不平衡,空返率高達98%,單位的運輸成本是普通物流的2倍以上,而運單價只能高出后者20%~40%,我國冷鏈物流業務的利潤率僅8%,物流企業常溫運輸業務的利潤率為10%,而發達國家冷鏈物流業務的利潤率高達20%~30%。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獲利能力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三、產業鏈兩頭面臨升級變化
冷鏈物流行業所涉及到的重要設備包括基礎設施冷庫、冷藏保溫運輸車,制冷設備壓縮機、冷凝機組、閥門等,以及與終端結合最為緊密的冷柜及陳列柜等產品,也是冷鏈設備制造業,是本報告關注的重點,隨后將進行詳細分析。
而這些設備和產品的制造原材料主要為鋼、鐵和其他有色金屬,上游原材料的價格、供需變動會影響中游設備制造企業的產能和運營;其下游的終端需求方,其商業經營模式在近年的互聯網沖擊中也迎來新變化。
1、上游:環保推動制冷劑更換、信息化技術升級
制冷劑是冷鏈行業重要的原材料,國內的制冷劑使用,很大一部分家用制冷設備還停留在二氟一氯甲烷R22,R22是HCFCs(氫氯氟烴)制冷劑的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但是對臭氧層危害很大。
國際上《蒙特利爾協定書》對R22制冷劑的禁用期限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必須在2030年完成R22生產量和消費淘汰。
同時,由于冷鏈物流行業的興起對制冷劑需求量迅速擴大,HFCs(氫氟烴)制冷劑因其環境友好的特性,使用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并且有趕超HCFCs制冷劑的趨勢。
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也是冷鏈物流行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其運營效率的關鍵。冷鏈物流在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處理是保障整個物流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
互聯網技術能夠加強冷鏈物流中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質量和信息傳遞效率,保證各方面的信息共享。
無論是冷庫的建設、經營企業還是冷鏈物流企業,都需要開發一整套信息管理系統,尤其是非區域性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對于物流信息的標準化、統一化要求更高,他們往往也會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系統上進行大量的投入。
2、下游:冷鏈物流運營模式及終端需求
1.冷鏈物流運營模式及典型企業分析
縱觀國內冷鏈服務商,共有倉儲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綜合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和平臺型等七種模式。
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生產商自建自營的冷鏈部門、專業冷鏈服務商、國外冷鏈巨頭聯手國內企業設立的合資企業。
2.終端需求中食品冷鏈占絕對大頭
冷鏈物流行業的終端需求大體上包括食品冷鏈運輸及配送、醫藥冷鏈運輸及配送以及化工冷鏈等三大部分。
在冷鏈物流中,食品冷鏈的需求占絕大部分比重,接近90%;醫療以及化工冷鏈合計占比約10%。這10%中,九成左右為醫療冷鏈,一成為化工冷鏈。
在全社會物流需求中,食品冷鏈物流需求占比為2.7%,醫療冷鏈需求占比為0.27%,化工冷鏈需求為0.03%。
根據商務部流通發展司數據,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行業整體發展勢頭較好,2017 年全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52.8萬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冷鏈物流總額約占全社會物流總額的3%左右,金額約7.5萬億元;食品冷鏈物流總額約為全社會物流總額的2.7%,金額約6.07萬億元。
四、冷鏈行業迎來良好發展契機
1、政策扶持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助燃劑
2017年以來,政府對冷鏈物流的關注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4月21日,國辦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首次提出要著力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促進農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
《意見》反復強調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問題,并提出了“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創新經營模式,鼓勵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為冷鏈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后,交通運輸部在8月24日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下稱《交運意見》),進一步細化了《意見》提出的思想和政策。
在冷藏保溫車輛方面制定行業標準,完善冷鏈物流裝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服務,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平臺和技術指導,將優化城市配送冷藏、農產品運輸落到實處,力圖解決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
10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了供應鏈已經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
《指導意見》也為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創造了政策環境,并積極開展試點示范等相關服務,體現了國家建立現代化供應鏈的決心。
隨后召開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現代供應鏈”概念,把我國物流供應發展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十九大報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促進冷鏈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與2012年相比,常駐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5個百分點,增加1億多人;2017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13億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達56.52%。
與此同時,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提高,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
隨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也在同步提升,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445元,增長5.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1%。
根據國際經驗,冷庫容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呈現出很強的正相關性,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美元時,冷鏈設施建設和冷鏈物流的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期。
雖然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以支配收入尚未跨過8000美元大關,但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8000美元標準,這些城市將會在2018-2020年進入冷鏈物流體系大發展時期;隨之而來的,是2020-2025年中小型城市的冷鏈物流機遇期。
3、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食品安全問題拉動冷鏈需求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鎮居民的飲食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冷凍食品在食品結構中的占比提高。冷凍食品中,冷凍水產品2017年全國銷售額超過3770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魚糜制品的銷量增幅較大,行業規模達到761億元。
速凍米面銷售額超過1041億元,同比增長7.9%;生產速凍米面食品568.2 萬噸,同比增長5.9%。
冷凍飲品銷售額超過471.71億元,同比增長14.5%,生產冷凍飲品378.2萬噸,同比增長7.2%。冷凍食品銷售額的增長直接推進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
不僅是食品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居民關注的食品問題也集中在了食品安全問題上。根據“尼爾森健康與食品意見”調查結果,70%的中國受訪者有特定的飲食需求,82%的人愿意為不含不良成分的事物支付更高價格。
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綜合影響下帶動了肉禽、水產品、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反季節蔬菜水果的消費總量,更多的消費品需要通過冷鏈物流的方式從產地向城鎮地區輸送。
4、生鮮電商的崛起拉動冷鏈行業需求
電商平臺的崛起無疑是冷鏈物流發展的絕佳契機,一方面,互聯網有效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平臺商業模式為供需雙方提供了直接接觸的渠道,降低了企業的銷售成本;另一方面,電商交易額的爆發式增長,尤其是生鮮電商逐漸成氣候,為冷鏈物流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
2017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897億元,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為1418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繼續提升,達到7.9%,水果、奶制品、海鮮水產為消費者在線
上常買的3種生鮮品類。有機構預測2020年全市場生鮮交易規模有望超過2萬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約45.7%,生鮮電商物流金額將達到約4692億元。
從融資的情況來看,大量資本向生鮮電商的頭部聚攏,力圖打造供應鏈并搭建冷鏈物流。2017年生鮮電商領域全年共融資13筆,融資金額約52.56億元。
每日優鮮和易果生鮮為首的兩大生鮮電商繼續引領融資:每日優鮮年初完成C輪和 C+輪融資,共融資約4.3億美金,用于加大對上游供應鏈生態體系以及社區冷鏈網絡的投入;易果生鮮則完成3億美金D輪融資,資金將用于旗下冷鏈物流平臺“安鮮達”的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巨頭的進入,一方面會促進冷鏈物流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加速冷鏈物流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巨頭的入局也抬高了行業門檻,行業格局將會逐漸清晰。
5、冷鏈行業并購重組活躍,行業資源重新分配
2010年至今,冷鏈行業的并購重組項目較多,以大集團兼并小企業為主,主要的目的是拓寬業務范疇、布局冷鏈行業。
布局冷鏈行業的大型集團類型多樣,有順豐、萬科物流這類物流企業,也有新希望這類農產品產銷集團。但總體來說,并購重組的活躍將促進行業資源重新分配,向具有雄厚經濟實力和運營能力的大型集團聚攏。
隨著巨頭企業的入場,未來冷鏈行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但集中度勢必提升,這對行業中游設備制造企業來說是一個中長期利好。
6、醫藥冷鏈的前景可期
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藥市場價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極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醫藥消費國。
隨著醫療消費水平的提高,對醫藥產品的物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低溫貯藏的醫藥冷藏品發展很快,醫藥冷鏈物流也隨之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國醫藥流通企業總銷售額的10%。
2017年,全國藥品流通市場銷售規模穩步增長,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20016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醫藥冷藏品的銷售金額約200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國醫藥物流直報企業配送貨值11402億元,約占總銷售額的57%;按照相同比例估算,醫藥冷藏品配送貨值約為1140億元。
五、冷鏈行業未來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數據,隨著果蔬、肉類、水產品等農
文章來源:招商證券、物流指聞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