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慶:廣州冷鏈物流體系構建的重大機遇與基本思路

廣州冷鏈物流體系構建的重大機遇與基本思路
冷鏈物流,一般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后期,才得以高速發展的。因此無論從我國總體而言,還是就廣州而言,現在都是冷鏈物流發展的最好時期。具體就廣州來說,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和自由貿易區建設、剛剛起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蓬勃興起的新零售浪潮、生鮮時代的來臨,以及跨境電子商務和內外貿一體化帶來的大量進口海產品及農產品,都為廣州冷鏈物流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一帶一路”為廣州國際物流樞紐建設帶來新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的最高戰略之一,而廣州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一帶一路”實質上主要是商貿物流之路,這也意味著廣州在國際貿易上的優勢有了進一步發揮的空間,進一步說,“一帶一路”戰略將大大促進廣州與沿線國家物流產業的交流與聯合,尤其是為發展國際多式聯運服務帶來更大的機遇。
(二)廣州自由貿易園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拓了廣州冷鏈物流發展的新空間
廣州南沙自貿區是華南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依托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將成為華南國際物流樞紐的核心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將大大促進國際農產品和海產品,借助廣州現代的商品交易市場和流通渠道體系,進行轉口和集散,如日本的三水魚、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大龍蝦、東南亞的水果等,這些生鮮產品的進出口量,每年正以30%的速度增長,為廣州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冷鏈物流的擴張帶來了強大動力。
更重要的是,即將進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規劃,為這種面向全球的國際冷鏈物流渠道體系的拓展,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發展格局與廣大的空間。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設想覆蓋了廣東省包括廣州、深圳、珠海在內的9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占地5.6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中央和廣東省都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據統計,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的國際貿易總額接近2萬億美元,從貿易規模上講已經超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這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灣、貿易樞紐和物流樞紐。按照這樣的格局,將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農產品以及其他有冷凍冷藏需求的進口商品,借助廣州自由貿易區和南沙港,進入華南和中國市場,因此,將更有利于廣州國際冷鏈物流的大發展。
如果說過去三十多年來,國內冷鏈物流需求的擴張,帶來了廣州冷鏈物流的第一輪發展浪潮,那么,未來三十年,國際冷鏈物流需求的增長,將為廣州冷鏈物流的發展帶來第二次大機遇。
(三)農產品消費全球化發展為廣州國際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帶來重大機遇
中國進入WTO后,農產品消費與人均GDP增長呈正比,居民對國際高端農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進口水果、海鮮、牛肉等的需求,持續高速增長。農產品流通的全球化、國際化,對中國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廣州在國內較早進口國際主要農產品,并引導和培養了國內市場,從而掌握了若干重點產品的渠道控制權和主導權,尤其是進口水果和海鮮。因此,在相當長時期內,廣州不可能被其他城市取代,而且這種領先優勢越來越強化,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顯然,圍繞國際農產品市場擴張,構建現代冷鏈物流體系,一方面是挑戰,另一方面更是機遇。
(四)生鮮時代來臨,冷鏈物流體系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廣州目前正進入發達城市行列,居民生活正從小康消費階段向富裕型消費階段跨越,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消費品質和食品安全。因此,廣州和全國其他諸多沿海發達城市一樣,正在進入生鮮時代。
然而,從現狀來看,廣州各種渠道的農產品流通,尤其是肉類畜禽產品的生產與屠宰加工及銷售集約化經營程度還比較低,養殖、收購、屠宰加工、倉儲、配送、批發、零售等各環節的社會化分工比較細,但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尤其是生鮮肉類食品保鮮與運輸難度大、質量不保障、難以溯源等,政府監管難度極大,缺乏“養殖-屠宰-加工-倉儲-配送-銷售”體化的整合。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探索生鮮流通體系的完善,尤其是正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逐步實行禁活交易、生鮮上市。顯然,這種趨勢的出現,對廣州生鮮市場的影響尤其巨大,同時也為廣州冷鏈物流產業格局的重構和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新零售的變革,各類社區生鮮店的出現,使得冷鏈物流的重心正從上游供應商向下游消費者延伸,生鮮食品的全渠道體系越來越成熟,以京東、盒馬鮮生、生鮮傳奇、錢大媽等為代表的生鮮零售和物流配送企業正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居民的生活選擇,這新動向,都更有利于冷鏈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
(五)冷鏈物流中心轉移及產業鏈再造
廣州市傳統的冷鏈物流體系主要是圍繞著農產品市場和交易中心來布局的,如黃沙水產品市場、江南果菜市場等,因此,這些冷鏈物流設施,大多分布在荔灣區、番禺區、黃埔區、天河區等中心城區。然而隨著廣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格局正出現新的變化,商業、市場和物流的基礎設施,正從中心城區向新興城區擴散、轉移。從廣州的冷鏈物流布局來看,物流企業正逐步向北(白云、花都)、向東(黃埔、增城)、向南(南沙)轉移。近年來,廣州新建的冷鏈基礎設施,70%以上集中在這些區域。
廣州冷鏈物流產業的再造,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物流總部留在廣州,而將物流倉儲和園區外遷至佛山(南海、三水等)、清遠(英德、佛岡、清新等)、東莞、惠州等地,從而大大地延長了產業鏈,拓展了布局范圍,從更大的區域進行了冷鏈物流要素資源的整合,這也為物流企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提供了新機遇。
(六)新時期構建冷鏈物流體系的基本思路
廣州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有必要基于新的發展現狀、發展階段、發展趨勢,對發展戰略進行適當調整,形成新的發展思路。
總體而言,基本思路可以確定為:充分利用廣州市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南沙自貿區建設、深化內貿體制改革以及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市設立等優勢與機遇,以樞紐型、國際化、集群化為特點,以優化冷鏈物流布局和城市配送體系為主線,以國際農產品和生鮮食品為主要對象,以打造華南國際冷鏈樞紐為核心,逐步建成現代化的新型冷鏈物流體系。
這一發展思路強調四方面:一是結合廣州市自身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廣州市應當立足于打造面向全球、輻射東南亞、服務全國的國際冷鏈物流樞紐,不斷提升冷鏈物流發展水平,不斷增強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的戰略功能。二是延伸冷鏈物流產業鏈,在物流平臺基礎上,拓展配送網絡,實現倉配一體化,服務廣州國際樞紐定位,為廣州市及周邊提供更專業、更標準、更快捷的優質冷鏈物流服務,實現真正的最后一公里門到門服務。三是突出重點,以打造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
樞紐為突破口,逐步占領國際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使廣州市成為國際國內農產品物流需求方和服務提供商的集聚地,帶動區域的整體生活品質提升,使冷鏈物流成為新的增長點。四是強調集約化經營,優化整合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服務商和消費者,滿足各方的需要,協調物流資源配置,在重點區域合理布局,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選自廣州藍皮書.廣州商貿業發展報告(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