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不能僅滿足于“不斷鏈”

張簽名這些年冷鏈行業為“冷鏈不斷鏈”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冷鏈發展到今天,僅僅是不斷鏈已遠遠不夠了。“時間就是金錢”,冷鏈的短鏈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從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系看,冷鏈倉儲運輸時間的長短與市場空間的大小,是此長彼消的關系。盡量讓冷鏈的時間鏈縮短,從不斷鏈走向短鏈便成了行業的新課題。經過若干年努力和完善,特別是隨著公鐵水路多式聯運的行業共識和實踐,冷鏈干線配送目前已不算什么大問題,關鍵是如何打造城市冷鏈物流配送的短鏈。大家熟悉的第三方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確實可以大大減輕貨主企業的物流成本,同時也擴大了第三方物流的市場空間,最重要的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可以確保冷鏈的不斷鏈。但任何事情都要從兩個角度看,比如人們共同稱道的城市共同配送模式固然可大大減低運輸費用,但因所服務的業主不一、路徑不一,收取的運費相對較低,往往連貨主都不好意思在貨物抵達時間上有強制性要求,可以說,這便是城市冷鏈配送中心(DC)最大的一塊短板。在城市快遞、餐飲外賣領域,企業對貨物到達時間都有硬性要求,普通貨物和不需要冷鏈溫控的貨物要達到這一要求相對并不難。而對于全程冷鏈,80%的時間都用在配送上的冷鏈貨物,溫控與時間是全程供應鏈的命門所在。但據了解,目前還很少有冷鏈企業與貨主對冷鏈貨物的在途時間有明確的硬性要求。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行業短板呢?或者換一種說法,冷鏈短鏈需要依靠什么才能形成呢?冷鏈物流的任何進步,都離不開技術進步,因此,要打造冷鏈短鏈,同樣只能依靠技術創新。這一創新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將現有的前置倉,變成智慧前置倉。此前,前置倉的運營模式是:生鮮產品的銷售方利用冷鏈物流(冷藏車)提前將產品配送至前置倉存儲待售,待客戶下單后,由前置倉經營者組織完成包裹生產和“最后一公里”的上門配送。目前,前置倉選址的規律還是傳統思路,即選擇設在人口密集的社區周邊,根據小區數量、小區居民數量、小區房價等分析當地的消費水平和結構,決定將前置倉網點設置在哪里。這種前置倉雖然較過去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由于還沒有引入大數據技術,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通過商業經驗和人工調查分析,據此得出的數據缺乏科學依據,所以,無論是訂單響應速度還是配送途徑的選擇,都還只是想當然。而采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后的智慧型前置倉,相比于原有的前置倉,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分段運輸,主干優先,分級集結,降維擴散”,從而在同城快運、終端配送過程中實現總體時間的最短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技術創新的第二個方面是設備的創新。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道路交通的擁塞和各種限制,至今依然是城市冷鏈配送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要想從大環境上根本解決這一瓶頸問題,顯然還不現實,那么,可否考慮先從冷鏈配送企業的設備“瘦身”上探索一下呢?理論上,將來一定會有一種適于配送的輕便保鮮設備出現,這應該是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冷鏈企業考慮的,像家用車上配備的那種用汽車直流供電小型冰箱就是不錯的產品,從技術上也根本不是問題。順此思路,鑒于生鮮電商B2C的城市快速配送的需要,可以發展一種類能夠穿行于胡同小巷等狹窄道路的小型冷鏈快遞配送車,將會大大縮短DC的配送時間,也將有效地擴大生鮮電商的市場空間。技術創新和設備創新這兩大創新,還并不能完全解決冷鏈物流的短鏈問題,在這兩大創新的背后,還需要建立和完善現有的冷鏈全鏈條體系。至今大概還沒有人精算過,在冷鏈物流全鏈條中,需要經過多少個環節,一件商品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但在搬運環節,也有人統計過,大致需要被搬運5次以上。這一搬運鏈條其實就是時間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如果能夠減少搬運次數,客觀上也就等于縮短了冷鏈的時間鏈條。為此,就要求通過實現包括搬運環節在內的高效配送服務,建立起以短鏈為訴求的冷鏈全鏈條體系。說到高效配送,過去人們常常主觀地認為,物流的垂直化就可以實現高效配送,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誤區。其最極端的表現,就是片面地認為可以垂直跨過第三方物流,讓產地與銷地直接掛鉤,事實證明,這是不可取的,前一段時間有的電商巨頭所實行的所謂生鮮產品社區團購,就是一個實例,且不說這種模式本身,就有市場壟斷之嫌,單從冷鏈保鮮上,就不可能不出現人為的或非人為的斷鏈。垂直冷鏈所提倡的減少中間環節,并非意味著取消第三方冷鏈這一中間環節,恰恰相反,真正的冷鏈垂直配送指的是,在冷鏈物流全鏈條中,盡可能地減少搬運次數,通過倉配一體服務模式,縮短中間鏈條,也就是實現冷鏈配送的扁平化。而實現這一點,只能靠優化冷鏈倉儲網絡布局,讓商品離消費者最近,并實現快速交付。
本文來源:現代物流報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