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粵十王鵬:數字技術賦能冷鏈物流,“荔枝”就在家門口

出品 | 創新灣(ID:EnnoBay)
作者 | 蒙亦
編輯 | 夏至創新灣導讀:去年八月起,深圳設立進口凍品集中監管倉,對進口凍品流向實施全追溯,而構筑這道人民生命健康防火墻的背后,除了離不開龐大凍品物流行業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堅守,更離不開應用數字技術,將冷鏈全流程一體化貫穿,高效、嚴謹的冷鏈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支持。
前海粵十CEO王鵬
從“冰窖+快馬”到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冷鏈并不是現代的產物,早在古代社會,王公貴族們冬天時在冰窖存儲天然冰塊,就能在酷暑時節,吩咐下人們取出冰來為食物保鮮、為房間降溫,奢靡地體驗一把冷鏈物流技術了,而最為當今天下人所皆知的,當屬唐朝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里面有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問為啥要這么快,因為“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味變,三日而色香味盡去矣”。
現代商用制冷技術起源于19世紀的西方,因此發達國家的冷鏈行業發展早,體系相對成熟,而中國冷鏈行業的發展較晚,這一定程度上也與中國人喜歡鮮食和高溫烹飪的飲食習慣有關。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冷鏈物流產業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食品供應鏈管理才開始加速發展,因此“冷鏈”這個詞,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視。
但來到“后疫情”時代,“冷鏈”與“新冠疫情”、“陽性”的組合多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對“食品安全”、“追溯監管”的需要,我們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凸顯出一定的滯后性,而這其中既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存在著復雜且細碎的冷鏈物流供應鏈協同之難,更直接的,是當下仍較為粗糙、低下的行業信息化水平之痛。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水產品與肉類生產國,但同時中國人也吃掉了全球1/3的水產品和一半的豬肉。比如14億人一年吃掉的水產品,比地球上剩余的60多億人所吃掉的總和還要多。因此,我國國內的遠距離農產品交易流通越來越活躍,北方的人民可以吃到南方的新鮮水果,同時也有大量的進口食品來到國人的餐桌,豐富著大家的選擇。而無論是內貿還是進口,均涉及到遠距離的運輸,需要一個龐大且高效的冷鏈系統。
但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均冷庫的容量是0.13立方米,而世界人均冷庫容量是0.2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比較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還不到其1/3甚至1/4。
中國人均冷庫容量與世界各國相比較低
就連國人“瞧不起”的印度,冷庫總量也是我們的1.5倍。
印度人均冷庫容量是中國的1.5倍
基礎設施的落后只是一方面,我們也在努力追趕,中國冷庫的建設水平和規模在過去的5-10年保持著年均10%以上的增長率。
15-19年中國冷庫保有量及增長率
我們在起步晚、投資少、基礎設施落后的背景下一路狂追,但相比龐大的生鮮運輸需求,冷鏈物流系統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對于“基建狂魔”來說修冷庫不難,但對于錯綜復雜的冷鏈管理,我們的底子還是比較薄弱的。
什么樣的食材在什么地方可以調撥?價格是多少?運輸車隊又在哪?出倉的食品信息怎么登記?食材上了運輸車輛,如何保證貨物全程都處于最佳低溫環境?誰來監管?中途斷鏈了怎么辦?如果有食物在消費端出了問題,如何一步步溯源,找出問題出在哪里,該處罰誰? 把這些問題放到以百噸千噸萬噸為單位的物流數學題中,答案一時半會是給不出來的。
按照互聯網行業的話說:“這得給您整個解決方案了”。真相是,冷鏈物流這一塊,我們的基礎很薄弱,薄弱到在2008年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冷鏈物流的概念。 甚至于就在三五年前,還仍有不少個體物流經營者,用貨車+棉被,板車+毛毯的方式完成“冷鏈”物流,就算是標準的冷鏈運輸車,也可能為了節約成本,中途關掉制冷機。斷鏈的冷鏈,其實就已經不算冷鏈了。總之,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
因為冷鏈流通的不徹底,每年有大量的果蔬以及冷凍食品因腐壞變質而浪費。以果蔬為例,據有關研究報告稱,中國80%以上的果蔬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 導致果蔬的采后損失嚴重。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果蔬損耗率達20-30%,遠高于西方國家的5%。每年約有1.3億噸的蔬菜和1200萬噸的果品在運輸中損失, 腐爛損耗的果蔬可滿足近2億人的基本營養需求, 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50億元。也就是說,這么多新鮮果蔬還沒機會到達消費者面前,就已經壞掉了。
“樹上摘的荔枝裝到車上明明有100斤,最后到市場上只有80斤了。”
在運輸方面,一方面因為行業分散,另一方面缺少行業信息服務,運輸公司在“盲區”,信息是斷層的,他們接運輸的訂單,就像在玩打地鼠的游戲,來一個接一個。 “先跑一趟再說,回來的時候再看。” 導致車隊“返空率”居高不下,運輸效率的低下,對物流服務商來說,很大程度增加了運營成本,而這一切,都會以運輸費用增加的形式,“轉嫁”到貨主和消費者端。人民群眾依靠勤勞和智慧創造的社會財富,就這樣被一層層“內耗”掉了。
“互聯網+”冷鏈,數字技術疏解行業“冰”痛
相信你已了解到,作為吃遍全球的民族,我們的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但且慢,筆者認為,當下的我們,需要同步提升,甚至需要優先提升的是: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整理亂毛線的最好方法,就是從最開始的線頭理清。” 解鈴還須系鈴人,回到冷鏈物流的核心節點——冷鏈物流園區,我們可以稱之為冷藏生鮮以及冷凍食品的“安全屋”,這些安全屋往往承載著左手接球,右手發球,還要常態化地、穩妥地把暫時沒有發出去的球,放在頭頂堅持三兩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角色。 冷凍和冷藏倉庫比普通倉庫投資成本高,運維成本高,貯藏流通環節也復雜許多。所以冷庫管理是件挺難的事情,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直到今天,很多冷庫依然在以手寫單據的方式進行管理,時間久了,貨進了多少、出了多少、放在庫里哪個位置、存放了多長時間,大概除了庫管自己,沒人說得清,甚至可能連庫管自己也說不清。
“什么,還想要數據?還要監管?溯源?” 冷鏈物流園區的經營也多是傳統的房東模式,管理能力有限,服務能力有限,收入渠道自然就有限,也就收收房租罷了,錢也算好賺,就是太慢。 “倉配一體?訂單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 規模小了單位成本高,規模越大還越難搞,多個部門的協同管理效率肉眼可見的低下,“降本增效”、“業務模型優化”,“信息化管理平臺”成為了冷鏈園區的久渴甘霖。
一面是生鮮電商和連鎖餐飲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對食品供應鏈的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一面是行業日趨加強的監管力度。
“再不進行信息化升級,就要被淘汰了。”
WMS系統、TMS系統、OMS系統、CRM系統,溯源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在領導們的戰略里,卻落不到企業的實際生產、運營、服務流程中。 要不自己開發?但是軟件開發,其實不像平常人想的那么簡單,因為不但要能用,關鍵是還得好用,更何況是一整套管理系統。 “技術的邏輯跟你的邏輯不是一個邏輯。” “不要總是想著這也能干那也能干,最后啥也沒干成,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可以求助智囊團嘛!” 自己走過或者看別人走過彎路的園區們開始注意到專業的信息科技企業,在商業江湖里,人們稱之為“外腦”,通俗地說,就是“外援”。
2017年成立的深圳前海粵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前海粵十”),盡管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但卻在一眾企業中脫穎而出,展現出了獨角獸的姿態,迅速成為了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據了解,前海粵十依托于擁有十幾年相關經驗與技術沉淀的團隊,專注于冷鏈產業的信息化,服務項目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包括多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以及省市級區域大型冷鏈物流中心。 作為前海粵十典型客戶之一的豐大元洪國際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區元洪投資區,是2020年首批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之一,項目占地面積達1300畝,整體規劃冷庫容量105萬噸,預計建成后將是全國最大的多溫區冷庫集群,將依托福州港、馬尾港兩個萬噸級碼頭,及當地龐大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打造“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食品交易中心。前海粵十為其定制了智慧冷鏈物流園區的整體解決方案。
“園區的信息化管理只是第一步”,前海粵十CEO王鵬表示,“我們不單單只為客戶實現降本增效,打造智慧冷鏈物流園區的目的是給園區的管理者一個上帝視角,‘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園’,并同時拓展園區的運營管理能力,為高級業務賦能。這需要多系統的內部集成與協同、多終端的交互聯動,以及包括物聯網、邊緣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技術的整合應用。”
王鵬接著表示:“以供應鏈金融為例,以往在凍品領域的供應鏈金融,因為標的物的非標品,難監管、難處置等特殊性,是不太容易操作的,但冷鏈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平臺、全流程信息化監管和行業大數據的應用,可以為凍品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實現帶來可行性。”
前海粵十給出的更高企業愿景是:以數字應用為行業賦能,整合相關產業資源,打造冷鏈產業的互聯網生態。
妥妥的互聯網打法,這可能也是很多人把“粵十”稱作“粵+”的原因。
一騎紅塵,“荔枝”亦可知
物流是現代商業流通的基礎條件,如果把經濟社會比作人體,物流體系就好比血液循環系統,而冷鏈物流,因為關乎民生保障,更凸顯了其作為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和戰略儲備設施的作用。
疫情的爆發,暴露了我們在冷鏈方面的不少問題,不過,這塊歷史的短板正在從上到下被補齊,我們與國外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去年,國家發改委公示2020年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明確提出了打造全國性農產品冷鏈流通網絡的規劃,包括國務院、商務部、財務部及農業部在內的多個部門發布了多項冷鏈物流基礎建設相關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冷鏈市場環境,冷庫作為冷鏈基礎設施之一,迎來政策利好。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均重點提及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并與新農村建設、農產品供給端改革,以及內外雙循環體系的打造緊密相關。
2021年3月12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GB 31605-2020)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規定了在食品冷鏈物流過程中的基本要求、交接、運輸配送、儲存、人員和管理制度、追溯及召回、文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管理準則。其中明確要求:“應建立與儲存、運輸相配套的信息化系統,信息化系統應有儲存、運輸管理相應的模塊。” 硬件基礎打好了,應用數字技術對冷鏈物流管理體系的升級,既是迫在眉睫,亦是未來之勢。
假以時日,北方的小伙伴吃嶺南的荔枝,就可以像吃家門口荔枝樹上剛摘下來的鮮果兒一樣。一騎紅塵向你奔赴而來,我們不僅能知道是荔枝來了,還能知道是什么時候打哪兒摘的,曾坐過哪輛車,又在哪個庫呆過,中間溫度幾何,而最重要的是,這些信息會告訴你,這顆荔枝仍是新鮮的、安全的。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