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品牌的戰略致勝之道丨餐諫戰略觀察

?商場如戰場。古代打仗拼的是蠻力,勇武善戰就能克敵制勝。現代打仗講究的是智慧,追求的是不戰而勝。不戰而勝的關鍵是清楚敵我力量,清晰發力的方向和方式。四兩撥千斤的本領,關鍵不在于技而在于謀,謀就是戰略。
現如今,凡談品牌談競爭者,必談戰略。但每個人對于戰略的理解又都不一樣。我結合特勞特的著作《什么是戰略》以及我對餐飲行業的理解,聊聊什么是餐飲品牌的戰略致勝之道。
01
戰略就是生存之道
戰斗的最低目標是保證活著,所以三十六計里走為上。在品牌競爭中,戰略首先是生存之道。
做餐飲,活著確實不容易。最新的數據顯示,餐飲行業新店的平均存活周期不超過十個月。這還是平均值,實際上線下門店活不過三個月的比比皆是,餐飲行業的廝殺早已進入了白熱化狀態。為啥生存不易,主要源自三個行業變化:
首先,供需關系的變化。餐飲行業經歷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變化,以前供不應求的時候生意最好做,餐廳不缺客源,顧客也沒太多選擇,飯店里能提供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后來物質的繁榮造成了供大于求,選擇性越來越多,因此讓顧客占據了選擇的主動權。新時代的餐飲,如果不清楚為何而生,為誰而做,很容易被市場淘汰。
其次,行業細分導致競爭加劇。產品的多元化和品類的細化給顧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維度,顧客的需求越來越精準,品牌如果不能滿足顧客的精準需求,就很難在競爭中殺出重圍。
最后,顧客選擇的多元化加劇。顧客對餐飲的選擇經歷了從好吃到吃好的轉變,選擇的維度也從單一的產品維度到了產品+環境+服務+體驗的綜合選擇,只有具備了多維競爭能力的品牌才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在市場中存活下來。
戰略,就是要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客戶,并且提供與之對應的產品和服務,讓自己的存在變得合理。
比如肯德基麥當勞在一二線城市攻城略地,讓自己成為炸雞漢堡的代名詞,這個時候后來者的華萊士就將戰略方向定位在三四五線城市,在下沉市場里通過高性價比打造屬于自己的市場。還有蜜雪冰城之于喜茶奈雪,都是在精準的戰略取舍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02
戰略就是建立認知
德魯克說企業經營的成果都在外部。打造品牌不是自己給自己授勛和貼標簽,而是通過顧客和市場對你的認知來樹立品牌。在工商局注冊的只能算是招牌,在商標局能注冊的只是商標,在用戶心智中注冊的才是品牌。餐飲品牌的戰略核心就是建立顧客認知,完成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注冊。
顧客的心智容量有限,不可能記住所有的品牌,只能選擇性的記憶。在顧客做選擇時,更容易被記住的是那些在品類里聲名顯赫的專家品牌,因為專家會給人帶來安全感和信賴感。我們談到火鍋就能想到海底撈,談到小火鍋就能想到呷哺,談到毛肚火鍋就會想到巴奴,談到鴨血火鍋就會想到譚鴨血……這些品牌之所以能被第一時間想到是因為它們建立了認知,讓自己成為了細分品類的代名詞。在這些認知背后是他們精準的戰略定位。
除此以外,那些極具特點和特征的品牌,也會更容易被人記住。品牌戰略就是要清楚自己在顧客心中意味著什么,在競爭對手心中意味著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礎上強化自己的標簽,建立自身的護城河,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
比如,海底撈的認知是服務,西貝的認知是好吃,西安有個湘菜品牌蘭湘子,它的認知就是快,西安還有個燒烤連鎖哈力家,它的認知是食材好,真正做到用巴彥淖爾的好羊肉,所以肉好才敢大串烤。
有人說不管哪個賽道都有大品牌在搶占,小品牌是否就沒有機會了呢?當然不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海底撈服務好的背面就是客單價高,所以做低客單價不用排隊的定位照樣會有市場需求。認知的建立是結合品牌自身狀況,以及客群需求,再對比競爭對手去打造的差異化。找到差異化以后還要不斷去強化,直到顧客記住并認可你為止,只有這樣才能打贏認知戰。
03
戰略就是與眾不同
定位里邊說品牌不是賣更好而是賣不同,這個我們從巴奴與海底撈的競爭中就可以看到。當年巴奴跟著海底撈去競爭,強調好產品好服務,但是用戶始終不買賬,因為在用戶的認知里海底撈已經是服務最好的了,這個時候站出來說自己比海底撈更好,很難讓人信服。后來巴奴戰略清晰了以后,找到了差異化,于是強調“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這就是典型的“不賣更好賣不同”,正因為此讓更多人知道了了巴奴,也就此確立了巴奴在火鍋江湖的地位。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怎樣塑造與眾不同?有三種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種是像巴奴這樣塑造與競爭對手的不同。這是最容易讓自己凸顯出來的好方法,將自己和競爭對手做對比,讓用戶做選擇。比如豐茂烤串的羊肉現穿更好吃,就是在和非現穿羊肉的競爭對手做對比,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第二種方法是塑造自己與傳統的不同。比如姐弟倆土豆粉,宣傳自己區別與傳統土豆粉的特點是不用明礬。還有個做熏肉大餅的品牌,它區別與傳統的是肉不是用碳熏的而是用自己研發的設備,這樣可以解決健康的問題和油煙處理的問題。
第三種是通過與市場的不同來塑造差異化。比如書亦燒仙草的半杯都是料,就是通過料多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蘭湘子的“上菜快,吃的爽,湘菜必吃榜”就是通過上菜快來突出它與其他湘菜店的不同,而上菜慢確實也是上班族中午很少選擇吃炒菜的痛點,這個痛點一解決,自然就被更多人認可。
要做到與眾不同,找對了參考對象還不夠,還得找對方法。有做炸串的說自己的油只用一次,這話有人信嗎?還有做炒菜的說自己的食材都來自農村老家,這樣的與眾不同能打動顧客嗎?還有人說“我們制作好吃的XXX”這樣的空號,簡單就是浪費廣告位,難道還有人會認為自己做的東西不好吃嗎?差異化的點一定要切合實際,并且要圍繞用戶的痛點和競爭對手的弱點去做。
去年比如我們有個客戶做鹵味,在這個領域要和絕味、周黑鴨、煌上煌、紫燕等各種各樣的巨頭競爭,想說自己便宜,好吃,料好基本都站不住腳,分析完以后我給他的建議是打現鹵的概念——“鮮鹵現賣,越品越愛”。因為每天鹵每天賣這個是其他巨頭不具備的優勢,他們都是統一配送的冷凍貨,所以鮮鹵現賣就成了小品牌獨特的差異化優勢。我們看到今年市場上有很多主打現撈的鹵味品牌,真正連鎖品牌想做現撈是有難度的,反而是這種夫妻小店更容易在這個層面上做出品質感,這就是打造差異化的機會。
04
戰略就是聚焦與取舍
戰略兩字是由“戰”和“略”組成的,戰就是選擇,略就是舍棄,所以戰略就是有聚焦,有取舍。
很多品牌經歷了原點期的打磨,擴張期的調整優化后,到了進攻期該征戰全國時卻表現出疲軟狀態,戰斗力匱乏,很快就被后來者趕超。根本原因就在于戰略的取舍不當。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陜西有很多優秀的餐飲品牌,在有了三十多家規模的時候,本來都可以一鼓作氣占據區域領導位置,然后征戰全國成為行業領先品牌。但是這些老板們在賺了錢以后都喜歡擴充產品和品類,或者轉身去投資其他行業,結果導致精力分散、資源分散,最后慢慢的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給了很多新晉品牌后來居上的機會。
品牌做大以后,企業就會面臨各種機會和誘惑,這個時候老板和核心團隊的定力就成了決定品牌未來的關鍵。
怎樣做取舍?我總結了三個方面:
首先是產品的取舍。我研究過很多連鎖品牌的菜單,連鎖餐企最不缺的就是好產品,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淀和團隊打磨,他們的產品研發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能拿得出手的好產品太多了。表現在運營層面就是使勁堆產品,菜單越做越厚。產品多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定位的不精準,還有成本的居高不下,所以運營吃力,品牌吃力,研發團隊也很吃力,尾大不掉,成了品牌搖搖欲墜的根源問題。
通過產品的優化找到精準客群定位,控制成本,給團隊喘息的機會,把精力聚焦在核心產品上,打造戰略級的爆品,這才是新餐飲時代的產品之道。
其次是市場的取舍。優秀的品牌都是在一個賽道里高筑墻,廣積糧,最后逐步稱王。戰略搖擺不定的品牌往往都喜歡多線投資,開發多種店型。商場店、社區店、街邊店……大大小小的各種店型,想通過內部所謂的“差異化”去迎合不同渠道的不同客群。在同一個品牌體系下,做不同的事,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讓品牌變得很分裂,成為一個缺乏個性,缺乏統一認知的品牌,這樣削弱的不僅是團隊的戰斗力,還有品牌的勢能。
餐諫通常給客戶的建議都是先做戰略聚焦和取舍,清晰自己的發展階段,找到自己的原點客群,圍繞客群清晰定義自己的賽道和競爭對手,然后找到戰略差異化,做好品牌的發展規劃。
在這個過程中要舍棄和自身定位不匹配的市場,比如中餐出身的西貝做快餐注定是一場鬧劇。還要舍棄自身缺乏吸引力的客群,聚焦自己的主力客群,在這個賽道里不斷鞏固自身的競爭力,提高競爭門檻,擊敗競爭者。舍小保大,舍短期利益,保長遠利益。
針對已經發展到成熟期的品牌,如果自己所處的品類已經開始進入衰退期,這個時候就應該考慮尋找第二曲線,將現有品牌資產轉移到新的賽道上,或者在保持現有品牌穩定的前提下發展新品牌開創新賽道。比如九鍋一堂從酸菜魚到重慶家常菜,就是為了給自己尋找更大的賽道和機會。還有九毛九在老品牌業務增長放緩的時候,推出太二、慫等一系列年輕化的品牌,讓企業在新的賽道里開疆擴土。
最后是市場機會的取舍。品牌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盈利模式,餐諫通常給到餐企盈利模式的增長建議是:
原點期到擴張期的品牌主要是聚焦核心業務去盈利,主要是門店經營收益,或者加盟業務收益。
擴張期到進攻期的品牌,在核心業務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開始布局增長業務,通過增長業務去實現第二曲線增長。增長業務就包括食材供應鏈,中央工廠產能的釋放,以及圍繞核心業務開展的周邊業務等。
到了成熟期以后的品牌,盈利模式除了核心業務和增長業務之外,就要逐步往產業生態方向發展,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加盟連鎖,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合作,門店服務周邊產品的開發,圍繞品牌經營的廣告/服務/培訓等業務的延伸,以及新業態的開發去實現增長。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品牌出現的資金流短缺,財務危機,業務斷崖式的變化……都是因為在市場機會面前不懂得取舍,業務方向混亂,盈利模式不清晰。戰略的重點不是如何去戰,而是如何不戰,不戰比戰更難抉擇。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偉大的品牌之所以取得勝利,都是在機會面前懂得克制,深諳舍得之道,才能成為戰略高手。
05
戰略就是選擇方向
尼采說,對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品牌戰略要對,首先方向要選對,戰略致勝的關鍵就是選對方向。
決定企業方向的,是企業的頂層設計,這就包括企業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
使命是企業存在的目的和理由,就是要清楚你的品牌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沒有目的的奮斗就是疲于奔命。
愿景是企業最終奮斗的結果和展望,是對未來最美好的憧憬。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沒有野心和宏圖大志的品牌,到不了理想的彼岸。
價值觀是企業行為準則,行動標準和道德標準的統稱。它決定了做事的初心是否正,也決定了品牌的歸途是否是光明。
企業頂層文化設計是品牌終極的戰略指引,知道自己往哪里去,為何而去,以及如何去,這樣才能保證品牌在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下沉到戰術層面來看,品牌的發展方向就是品牌的擴張計劃。很多優秀的品牌在擴張上都很克制。
比如中餐領頭企業老鄉雞,400多家門店以前都沒有走出安徽,目前全國1000家門店,也只聚焦于安徽及武漢、上海等幾個核心城市。再比如燒烤品類的頭部品牌很久以前,目前全國近100家門店,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還有茶飲領域的茶顏悅色,400多家門店也主要集中在湖南。這些品牌都是在一個區域內深耕,做到區域領先以后再做城市擴張,為的就是最大化的保持品牌勢能。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很多還沒幾家門店就動輒全國擴張甚至全球的品牌,本身沒啥影響力,門店分散導致精力分散最后很難形成品牌競爭力。
再說擴張方向。大部分品牌都是先從高勢能區域和城市扎根,然后往低勢能城市擴張。比如從一線城市起步,然后向二三線城市擴張,或者從二三線城市向四五線城市擴張。這樣的優勢是可以形成降維打擊,把一線城市的標準和經驗拿到二三線,會比同區域的競爭者更具競爭力,所以很容易擊敗對手。
當然也有從低緯度城市向高緯度城市擴張的,比如德克士。早起德克士都是在一二線城市布局,和肯德基麥當勞正面競爭,后來發現競爭不過一直在挨打,所以德克士就調整方向,布局三四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深耕多年,形成自身的獨特定位以后又開始重回一二線城市,依然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擴張方向決定了品牌未來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也決定了品牌在做戰略布局時的方向和側重點。要往低勢能區域擴張的品牌,要更加注重產品的打造,提升性價比,做好營銷可能會更奏效。要往高勢能區域擴張的品牌,要更加注重品牌標準化,系統化建設,要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更具特色的體驗去贏得市場。
06
戰略就是打敗對手
戰爭分為有限戰爭和無限戰爭,有限戰爭的目的是取得勝利,無限戰爭的目的是保持領先。無論是有限戰爭還是無限戰爭,目標都是要勝過競爭對手,所以戰略就是要打敗對手。
打敗對手的關鍵在于正確的界定對手。新餐飲時代,各種業態都在融合,一個品牌的競爭對手不一定就是同品類的品牌,也有可能是同客群但不同品類的品牌,當然,也有可能是跨甲打劫者。
比如,害怕蜜雪冰城的可能不僅僅是其他的飲品店,還有可能是便利店,畢竟四五塊錢的飲料價值再高,也很難和四五塊錢現做的飲品相比較。早餐店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路邊的放心早餐,也有可能是旁邊的連鎖便利店。快餐品牌的競爭者不一定是快餐店,也有可能是宜家這樣的超市。
品牌不僅要面對直面的競爭,還要分析潛在的競爭,研究和分析競爭對手,制定應對策略。除此之外,還要學會主動出擊,主動去迎接競爭,甚至制造競爭,用差異化策略揚長避短,實現自身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比如巴奴最新的廣告“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盡管換了表達,但是核心意思依然沒變,還是在死咬競爭對手。盡管海底撈一開始并未將巴奴視為競爭對手,但是看著這個一直“碰瓷”的對手越長越大,它也不得不惶恐并做出響應。
當然,打敗對手也不是終極目的,企業競爭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占據消費者的心智,打造強勢品牌。
餐諫認為,餐飲品牌戰略一句話概括就是:通過準確界定你的客群和競爭對手,明確品牌的發展方向,塑造品牌差異化,并且在經營中一直貫之地堅持戰略方向,直至打敗對手,成為區域領先品牌。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