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優質餐飲 蔚為“食”尚

過去一年,植物肉不再局限于西餐,也出現在中餐館、日本餐館和本地美食。超市有更多款零售包裝的植物肉,如Green Rebel的植物牛肉仁當。最近魚丸品牌波波(BoBo)推出植物肉品牌“Eat, Plant, Love”(簡稱EPL),還和立興潮州魚圓面合作推出一款面薄,從魚餅、肉碎、五香到炸豆卜,都是植物肉。品牌希望為小販美食增添植物肉選項。
總結2022
基于美國的最低工資制,美國人力成本相對高,也比較難請到適合人選,蝦的傳人在巴西立中路熟食中心的蝦面一碗賣7元,在美國賣18美元(約25新元)。另一挑戰是食材難覓,但經過多番搜索和嘗試,業者都做出接近新加坡版本的美食。
在泰國主理同名Gaggan Anand餐館的阿南德,看好新加坡餐飲市場,10月與本地飲食集團The Proper Concepts Collective合作,把于曼谷所開的休閑餐館Ms. Maria & Mr. Singh引進獅城。
創辦人之一馮鈺婷(34歲)從供應及需求兩方面來分析,疫情導致運輸費上漲,氣候變化影響食材產量,進而影響價格。和小型農場合作,食材特別,但數量少,價格較高。不過,疫情期間,更多人走進廚房下廚,并選購新穎有特色、較健康或可持續性來源的食材食品,食材價格雖漲但仍有需求。
Mizuki主廚佐木洋平(Sasaki Yohhei)認為,廚師做主允許廚師展示手藝和創造力,同時為食客提供更多選擇。
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的培植肉,是另一種備受關注的替代肉。新加坡是全球首個可售賣培植肉的國家,美國食品科技公司Eat Just旗下品牌Good Meat已在本地設廠,2023年投入運作。荷蘭培植肉起步公司Meatable,也和亞洲首個植物肉食品專賣店Love Handle聯合在本地設立創新中心,準備開發結合培植肉和植物材料的混合肉(hybrid meat)。
疫后市場逐漸開放,限時餐飲活動復辦,不少大廚來新獻藝,為進軍本地市場探溫。
馮鈺婷曾在澳洲開設咖啡座,與當地農夫直接合作。除了獨家進口農產品,也與顧客分享農場及品牌故事,讓人們了解產品價值。
佐木洋平認為,廚師做主并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餐飲概念,因為餐館必須進口當季品質最好的食材。“我們之所以看見它越來越受歡迎,是因為現在的食客追求的不再是正經八百的精致餐飲體驗,而是尋求體驗式的餐飲享受,在體驗、期待和新鮮感方面,廚師做主正好符合了這些標準。”
朝官軍(27歲)是在新加坡生活的韓國人,下廚或辦聚餐時會特別選購特色食材。他說:“精致食材專賣店的選擇和一般超市不同,品質好,我不介意多付幾塊錢。到大眾化超市或零售店采購,買了所需的就離開,但到精品食材專賣店可以慢慢挑選,我蠻享受這樣的購物過程。”
旅游逐步開放,梁勛杰以比較宏觀角度看待,認為這有助帶動新泰兩地的人潮,而非互相“搶客”。他說:“近幾個月游客多了,不少是熟悉名廚阿南德菜肴的食客,相信與名廚的合作能帶動新泰的餐飲發展,互惠互利。”
精品食材專賣店這一年如雨后春筍般開業,各具特色。盡管專賣店產品的整體零售價比較貴,卻仍吸引消費者。人氣精品食材專賣店包括專賣澳大利亞食品的Surrey Hills Grocer,強打韓風的The Butchers Dining,以及售賣波士頓龍蝦及熟成魚類的海鮮專賣店Bleu。
2009年在美國創立的Beyond Meat和2011年創立的Impossible Foods,是十多年前國人最早接觸的植物肉品牌。當時品牌主要推介給較高檔餐館,以仿牛肉和仿雞肉為主,產品局限于肉碎制成的肉餅、肉丸和肉串。
又如位于東海岸一帶,營業近30年的著名安邦釀豆腐,據悉是老板年事已高決定退休而結業。
本地植物肉制造商SGProtein聯合創辦人兼總裁庫爾(Dominique Kull)說,產量增加和供應鏈逐漸成熟等因素,促使植物肉售價從四年前的每公斤40至70元,降至現在的20至40元,更具競爭力。
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其一;追求精致獨特體驗,追捧廚師做主(omakase)料理則成為新的餐飲現象。由廚師精選當季最好的食材,再以精湛廚藝為食客烹煮料理,食客吃什么交由廚師決定,品嘗的料理是未知數,無形中提升了期待值。
新加坡人熱愛美食,在外享用大廚廚藝,在家下廚也不馬虎,精選優質食材。
梁琬婷說,廚師做主的食材管理成本具有挑戰性,與常規固定菜單相比,所采用的食材原料缺乏一致性,加上季節性食材若碰到高峰期,還可能導致價格出現波動。
The Proper Concepts Collective旗下餐館The Feather Blade和RAPPU,都標榜價格合理的餐飲體驗,創辦人梁勛杰認為新加坡人對飲食的要求是物有所值,Ms. Maria & Mr. Singh符合這點,名廚掛帥但價格親民,菜肴從12元起。
這十年來食客對植物肉的認知提高,視之為既環保又可攝取蛋白質等營養的替代品。食客如今在菜單上看到植物肉料理,接受度已大為提高;沒有的話,反而覺得菜單“不完整”。餐館為了趕上健康飲食概念的時代步伐,競相推出植物肉料理作為主打或賣點。
2022年來新加坡的國際名廚包括秘魯名廚夫妻檔,知名餐館Central的馬丁內斯(Virgilio Martinez)和Kjolle餐館的皮亞(Pia Leon)帶來限時餐飲概念Meters Above Sea Level;印度名廚加甘阿南德(Gaggan Anand)的限時活動則從去年底開啟,因反應熱烈延長至2022年6月。
2022年本地Zouk集團在拉斯維加斯名勝世界內開設的Famous Foods Street Eats,也有三家本地美食,即文東記雞飯、芽籠砂煲飯和春葉印度煎餅。根據彭博社報道,文東記在2022年每周可賣出4500盤雞飯。
疫情暴發前,餐飲業已經看好健康飲食概念,標榜環保和健康的植物肉,在疫情下繼續擴大餐桌版圖。據Grab 2022年新加坡食物和雜貨趨勢報告,健康食物和植物肉成為主流,60%用戶過去六個月曾嘗試過植物肉,GrabFood的健康餐食需求也增加四倍。
疫情見證市場汰弱留強的嚴酷現實,本地餐飲業走過風雨,有的結業,也有的通過考驗而更加茁壯。本地美食的格局不再限于熟食中心和咖啡店,如今已昂然走出國門。本地美食顧問公司Makansutra創辦人司徒國輝帶頭策劃的美國首個獅城小販中心Urban Hawker,2022年9月開在紐約曼哈頓最繁忙的市中心,就在時代廣場附近。
日式料理魅力無法擋,令無數食客競折腰。今年,本地日式概念餐館愈開愈多,廚師做主餐館更是遍地開花,不僅日式餐館,意式餐館La DOro、歐亞餐館Sonder、中餐館鴻桃軒等也相繼推出廚師做主菜單。早期的廚師做主套餐,動輒幾百元,現在也有平價實惠的選擇,讓廚師做主不再“高高在上”。
當中,Surrey Hills Grocer發展不俗,11月于烏節路ION Orchard開設第二家店。和裕廊的原店一樣,店里設有零售區和咖啡座,以特色食材入菜,甜品由本地廚師彭國強設計。
本地日式壽司與天婦羅餐館Mizuki為食客提供廚師做主菜單。餐館老板梁琬婷樂見飲食業的創造力,她說:“廚師做主不應局限于日式料理,它為食客帶來全新體驗和新發現!”
參與的包括白米粉餐館、Kopifellas咖啡檔、蝦的傳人(Prawnaholic Collections)、龍鳳大酒店旗下Wok & Staple、黛西廚房(Daisys Dream)、炒飯先生(Mr Fried Rice)、海南雞飯攤Hainan Jones等共16個攤位。
這一年,我們見證疫后餐飲業的變革與新景——從餐飲品牌的多樣,人們對優質食材的渴求,老字號熄燈,本地小販美食美國飄香,到國際大廚進駐獅城。
但許多人認為,廚師做主體驗價格不菲,利潤高,因而吸引許多業者爭相來分這塊蛋糕。
隨著老一輩的餐飲業者退休,過去一年有不少老字號陸續宣布結業,從糕餅店到西餐館,忠實顧客紛紛感可惜。
梁勛杰舉例:“無論是日本餐館98元的15道菜式廚師做主套餐,還是19元的牛排優惠套餐,新加坡人總尋找劃算的用餐體驗。電商平臺如Fave、社交媒體Telegram,看準人們的消費心態,推出各類餐飲促銷或開設餐飲群組。”
司徒國輝看好這盤主打新加坡小販美食的生意,為自己能突破進軍新市場的法律、條規、文化等重重障礙而感到自豪,并計劃在站穩第一步后,把相同模式搬到洛杉磯。
貓抓烤肉創始人方大慶談到本地中國餐飲品牌增多的趨勢時說:“新加坡是一個開放性、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在這里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餐飲水平也很高。目前,中國餐飲門店數量超過1200萬家,品牌眾多,不少餐飲企業在供應鏈、標準化、信息化等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為餐飲企業走出中國拓展海外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新加坡的華人較多,對中國餐飲的需求也在增加,促使不少中國餐飲企業開始策劃拓展新加坡市場。”
不僅日本餐飲規模壯大,本地的中國餐飲品牌也越開越多,2022年有不少中國知名品牌登陸新加坡。例如,中國人氣名店貓抓烤肉(Meow Barbecue)、酸奶品牌Beyond Fruit,還有主打霜淇淋的蜜雪冰城。這些在中國爆紅的品牌,似乎都看好本地市場的潛力和消費能力,有的將第一家海外店設在新加坡,試探海外市場。
有的老店因為后繼無人而選擇結業,例如開業30多年的傳統糕餅店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開業最后一天排隊人龍不斷。當手工糕餅老店漸漸走入歷史,也代表手制糕餅時代的結束,在現今講求方便快速的年代,年輕一代多不愿接手耗時耗力的傳統手藝,使老店面臨無人傳承的命運。
租金和人手也是老餐館面對的難題。位于荷蘭村的西餐館Fosters開業62年,因店鋪租約到期,人手又難請而選擇結業,令不少顧客不舍,畢竟對忠實顧客而言,那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
海外名廚來新開業,為迎合本地餐飲市場,舍高檔精致路線,改為大眾化風格。
不少中國餐飲品牌選擇將第一家海外店設在新加坡,比如2012年創辦的貓抓烤肉,在中國10個主要城市開設了超過30家分店,海外第一站是獅城。方大慶認為,新加坡法律法規健全,政府管理高效透明,中國餐飲企業來到新加坡只要按照政府的相關規定和指引,就能順利開店,如果還能得到新加坡見多識廣的消費者認可,更可以增強海外拓展的信心。
它們多瞄準年輕消費者的市場,以活潑的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吸引年輕顧客群,店面也開在較多年輕人活動的地區,例如貓抓烤肉和蜜雪冰城分別開店在Bugis+和武吉士村(Bugis Village)。
來源:zaobao
郵箱:
注:小編發表此文主要用于傳播信息和為廣大讀者拓寬信息來源,若小編侵犯了您的合法權利,請持證明與小編聯系,小編會在第一時間維護您的合法權利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智能飯堂:未來餐飲業的新趨勢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