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小吃,講不出新故事

這一年,網紅小吃沒講出新故事。
總第 3310 期
餐企老板內參 余從 | 文
放棄“檔口模式”
網紅小吃悄然進駐餐廳
網紅小吃的風,刮到餐飲店。
以烤苕皮為例,現在很多餐飲店里都有烤苕皮,面館里有烤苕皮,火鍋店里有烤苕皮,小酒館里有烤苕皮……似乎萬物皆可“+烤苕皮”!
不少美食街本就是網紅小吃鋪子的聚集地,隔三岔五就能見到賣烤苕皮的小攤,現在餐飲店也賣起烤苕皮,美食街頓時恍若“烤苕皮街”。據不完全統計,北京西單華威約飯街,有7、8家店都在賣烤苕皮。
其他網紅小吃也有相似的盛況。比如肥腸大蔥、比如拇指生煎,連去年的“頂流”脆皮五花肉,今年也“進店”了。
今年網紅小吃的四大特點
內參君發現,今年的網紅小吃有這幾個特點:
1、和餐飲店共生
餐飲店“+網紅小吃”,或是含蓄些納入菜單,或是張揚些開出檔口,有的甚至把網紅小吃搬上店招,作為門店的主打之一,有的直接海納百川,開“小吃集成店”,賣各種各樣的網紅小吃。
北京華威約飯街上一家店,水泥抹灰墻面上劃著一個霓虹牌匾,招牌上寥寥數幾字“烤苕皮、烤豆干、烤腦花”。本以為這是一家檔口店,苕皮便是這家店的主營業務,結果伸長脖子往里一看,呦呵,這根本不是正門,店內可大有乾坤。
這家店的業務有:酸辣粉、肥牛面、鴨血粉絲湯,涼菜花生米、涼拌木耳,再到甜點冰粉、紅糖糍粑……SKU不下百樣,這是一家招牌酸辣粉兼職賣網紅小吃的集合店。
走訪過程中,內參君發現,客流量較大商圈中,“砸墻破窗”這種事已經屢見不鮮。分米雞上了“烤豬蹄”,火鍋店上了“烤苕皮”,炸串店賣起了“肥腸卷大蔥”……
這些店家多是以“網紅小吃”為賣點,將食客“引導”到店中,哪樣小吃正當紅,哪樣小吃就競爭上崗。
不論食客是在窗口單店外帶,還是進店組合消費,對于商家來講,都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2、網紅小吃中,定價“個位數選手”幾乎不見蹤影
“小貴”是網紅小吃店評論區中常見的詞。今年興起的網紅小吃,定價基本上都在十余元以上,少有個位數選手,但價格也不至于“貴”,30多元、接近40元的小吃也不多見。
商家通過葷素搭配把小吃價格控制在這個區間內。壓低“肉制小吃”的價格,提高成本比較低的小吃的價格。
脆皮五花肉去年小份的售價接近30元,大份的售價接近50元,今年和其他素菜一拼,一份的價格就可以控制在20余元。今年的肥腸也是同理。
食材成本較低的小吃,商家會添東西、做得花里胡哨,以增加單價。
比如小幾塊錢的烤苕皮,因為加入了小龍蝦、雞肉等添加物,身價水漲船高,定價直接突破10元,而成本卻并不會大幅提高。車輪餅里加芝士、加肉松,十幾塊的定價在一眾網紅小吃里顯得分外融洽,脆皮五花肉配青椒泡菜、肥腸卷上大蔥、拇指生煎加上可樂,二、三十元似乎也合情合理。
更別提上面提到的,網紅小吃們今天大多和主食伴生,“小吃”+“主食”,一餐下來將客單價拉至五、六十,便成了店家輕而易舉的事情。
3、迭代速度加快,網紅小吃成“年拋”甚至“半年拋”
網紅小吃興起,多是從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造勢開始,接著是美食、探店博主的宣傳,其后消費者入場,大排長龍,黃牛出現。
往年興起的網紅小吃,生命周期一般有數年,但今年許多網紅小吃門店,從開業到閉店,不過寥寥數月。
有的網紅小吃甚至等不到網友動身來吃它。一位網友在小紅書上吐槽:“我前幾天在小紅書上看到有人分享這家店,感覺拇指生煎火了一段時間了,女朋友也一直說想去嘗嘗,結果我們今天坐了半個多小時的地鐵,導航過來,店已經倒閉了……”網友后來不甘心,查了查發現,這家店僅僅開業了不到三個月。
當浪潮退去、熱度消散,網紅小吃,迭代速度再一次加快。
4、味型總逃不過“軟糯”和“香辣”
細數近幾年的網紅小吃,能火起來的往往有著突出的味覺記憶。
“香麻了”、“糯嘰嘰”等在這些出圈詞語背后,都隱藏著這些單品的味型缺陷,容易膩。這里的膩指的不僅僅是油膩,更是味型上的單一。
瀑布拉絲芝士玉米,一口幸福,二口滿足,第三口開始,芝士的甜膩便多多少少開始涌現;網紅甜品,過量的糖分有利于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但也容易讓人發膩;更別提脆皮五花肉,整條豬五花的油膩成度,也許只適合同朋友分食。
野蠻生長的網紅小吃
賺錢嗎?
網紅小吃走紅、出圈、被大量復制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一家店冒出來,社交平臺上圖跟著出來,緊接著,全國多個城市都出現“XX地爆火的XX小吃”,還有周邊城市的消費者“周末專門來吃”。
網紅小吃迅速傳播,一方面得益于新品造勢營銷手段的成熟,一方面是生產網紅產品食物本身的供應鏈成熟。
一位餐飲人告訴內參君,將烤苕皮加入菜單對門店來說非常簡單,“烤苕皮有成熟的供應鏈,買來做好的紅薯粉半成品、酸豆角,門店加工一下就可以。”
餐飲老兵有供應鏈渠道積累,加網紅小吃不在話下,但即使是餐飲小白,做網紅小吃難度也不高。
通州一個小吃夫妻店的老板告訴內參君,他開網紅小吃,最開始就是從網上學來的。網絡上有很多全套制作用料打包出售,大到烤爐灶臺、小到竹簽配件,一應俱全,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賬號專門發網紅小吃制作細則。純靠面相消費者的內容,也能把小吃“支棱”起來。
成套的半成品供應和“教材”促進網紅小吃品類的傳播,但不好保證口味的傳播。這位從網上學藝的老板,直到烤苕皮焦了都沒有成功用竹簽把苕皮串起來,最后好容易做出來了,味道也是一口酸一口淡。
內參君買拇指生煎時,發現店家拿過來的生煎包已經放了一段時間了,不燙,溫溫的,到手的是軟成一坨的面皮包裹著一小團肉餡,肉餡本身沒什么味道,全靠齁咸的醬料調味……跟往常吃到的能一口能爆汁的生煎包,完全不是一個物種。
網紅小吃走紅一部分靠視覺夸張,一部分靠味覺夸張。重油重辣高甜高脂的成分如果不能做出成癮口感,只能加速網紅小吃奔向生命終點。
一位追了“網紅餐飲”好幾波風潮的餐飲人給出了他的答案。疫情后,迫于各種成本壓力,他先后換過不下3次創業項目。
“我最開始做泰式手打檸檬茶,當時客單價在25元上下,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幾十杯。之后脆皮五花肉爆火,我們轉換了賽道,定價大概在35元上下,換賽道后成本壓力看起來小了一些。”
“沒過多久,豬肉價格開始波動,最高峰的時候達到了27元一斤,我們幾乎掙不到錢。迫于原材料成本壓力,我們不得不從‘爆品’轉而投向了成本更低的小眾單品烤苕皮。”
他在最后說道:“追風口、追爆火大單品,既需要運氣,也同時需要一定資金實力。”目前最新消息,這位餐飲人已經放棄了烤苕皮,轉戰火鍋賽道。
從“泰式綠茶”轉戰“脆皮五花肉”再轉戰“烤苕皮”
顯而易見,以更新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的網紅小吃作為主打產品開店,這條路已經有無數人驗證過,走不通。所以網紅小吃紛紛“進店”,做起了引流品。
但目前火爆的網紅小吃“進店”模式,是否能跑通,仍需要時間的驗證。
小結
今年,似乎很難找到像脆皮五花肉那樣,有聲量、有流量、有獨立品牌開店的小吃了,今年的“拇指生煎”、“烤苕皮”、“拉絲芝士玉米”這些產品,也很難再復制這樣的故事,很難撐起“大單品”這個稱呼。
當這樣的營銷套路一次一次的重復過后,消費者終究會疲憊。屆時,網紅小吃也面臨著終極挑戰:沒有更多的創新空間,也講不出新故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老韓煸雞獲紫燕食品投資,韓志剛目標3年千店,因糾紛被強制執行16歲女孩揚言“懶得考清華北大”,出成績后才知:她真是懶得考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