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飲料行業深度分析:餐飲供應鏈,百花齊放,復蘇在途

(報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證券,趙國防、侯雅楠)
1.供需雙輪驅動,餐飲供應鏈景氣綿長
1.1.餐飲萬億市場,供應鏈應運而生
餐飲行業規模巨大,疫后穩步修復。2021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50%, 其中餐飲收入 4.69 萬億元,同比增長 18.60%。從增速來看,2015-2019 年餐飲消費增速持續 高于商品零售和 GDP 增速,餐飲消費增長韌性好。雖然疫情后餐飲市場受到嚴重打擊,但隨 著管控措施逐步放開,管控區域逐步縮小,2021 年增速迅速回升至 18.6%,至 2022 年 8 月 餐飲消費同比增速約 8.4%,環比增長 1.4%,環比轉正,同比增幅擴大,餐飲穩步復蘇中。
隨著餐飲行業規模擴大,對標準化和降本增效的訴求持續提升,餐飲供應鏈應運而生。我國 餐飲供應鏈主要包含食材采購、生產、物流運輸、終端服務等幾大環節,行業內企業逐步由 涵蓋一個環節向上下游擴展,發力布局供應鏈,行業空間穩步打開。 具體來看,餐飲供應鏈企業主要包含以下類別:1)農林牧漁企業,如雙匯、龍大、正大、圣 農等;2)調味品企業,主要為復合調味品廠商,如日辰、寶立等,亦包含海天、中炬等基礎 調味品廠商;3)速凍和預制菜企業,主要為安井、千味央廚、三全、立高、味知香等;4) 上下游全供應鏈連鎖企業,如絕味和巴比等。
1.2.供需雙輪驅動,供應鏈景氣綿長
供需共振推動餐飲產業鏈繁榮發展,從供給端來看,數量迅速增長,企業供應鏈布局能力不 斷完善,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供應鏈整合能力增強,冷鏈物流的發展亦驅動部分低溫產品的 全國化布局;需求端,隨著人工和租金成本提升,餐飲門店對連鎖化和標準化訴求提升,我 國外食率仍有提升空間,外賣及團餐市場的高速發展亦催生供應鏈訴求提升。
供給角度: 餐飲供應鏈企業數量激增,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根據《2022 中國餐飲產業生態白皮書》, 2019-2021 年間,餐飲供應鏈企業由 1.7 萬家增長至 5.5 萬家,CAGR 超 80%。整個行業格局 表現出企業數量多、體量小、成立時間短以及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我們認為隨著更多企業 入局供應鏈,行業規模仍有快速提升趨勢。
企業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整合能力增強,規模優勢推動。隨著下游需求擴容,供應鏈企業逐 步延伸出以終端需求為導向的定制化方向,創新研發與定制生產為核心壁壘,例如千味央廚、 日辰股份和寶立食品均為定位定制化的餐飲供應鏈企業。同時我們認為擅長整合上下游產業 鏈的公司亦有核心壁壘,通過一站式的產品組合解決下游終端需求,更易受到青睞,如頤海 國際、蜀海供應鏈及海底撈形成的全產業鏈模式。
冷鏈技術完備助力供應鏈企業擴大運輸半徑。目前中國綜合冷鏈應用率為 19%,截至 2019 年 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已達到 3391 億元,同比增長 17.5%,增速顯著,冷鏈完善布局更好助 力供應鏈企業擴大運輸半徑,實現供給爆發。
城鎮化率的提升驅動餐飲供應鏈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由 1949 年的 10.6%逐年增長至 2021 年的 64.7%,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進程,經濟發展程度逐漸提升,餐飲供應鏈企業整合能力與 協同效率也將逐步提升。
需求角度: 我國仍處于外食率快速提升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除 2020 年因疫情擾動導致外食 率下降外,我國外食規模逐年提升,2019 年外食率達到 29.9%,接近日本 20 世紀 70 年代的 加速提升節點。我們預計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我國未來類似于日本的餐飲大眾化趨勢不 改。而外食率的快速提升對餐飲的便捷性以及標準化程度要求提高,需求的增長有望推動餐 飲供應鏈行業規模迅速擴張。
外賣市場高增,對快速出餐要求更高。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家庭小型化趨勢顯著,消 費者更多選擇外賣就餐。根據《中國外賣產業調查研究報告》,我國外賣行業市場規模在 2019 年達到 6035 億元,同比增長 30.8%,且滲透率穩步提升至 15.9%,持續高增。外賣對于出餐 率要求較高,料理包、復合調味料、預制菜等均有助于提升出餐時間,且口感、味道與現炒 差別不大,因此需求連年提升。
團餐與鄉宴萬億藍海,推動餐飲供應鏈需求擴容。2020 年我國團餐市場規模已達到 1.53 萬 億元,占比 36%,2016-2020 年復合增速為 14.2%,受眾群體約 6.7 億人,我們預計團餐市場 有望持續放量。團餐具有可預測、規模大、標準化、訂單穩定且時效長等特點,利于企業進 行規模化采購以降低邊際成本,而鄉宴市場存在原材料采購渠道復雜、品種多樣且加工不規 范的弊端,外包給第三方進行統一采購、制作后復熱是良策,目前農村宴席每桌成本約為 300- 600 元,每次約為 30-60 桌,為餐飲渠道下沉至三四線城市及農村打下基礎。
連鎖化率連年攀升,專業化分工大勢所趨。隨著人工、租金、原材料等價格不斷上升,餐飲 門店利潤被嚴重壓縮,去廚師、廚房化意愿持續提升,連鎖餐飲企業憑借中央廚房、集中配 送解決了此類問題,數量逐年增多。2018-2021 年我國餐飲連鎖化率由 12.8%增長至 18.0%, 但對比美國(54%)、日本(49%)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餐飲連鎖化率的提升倒逼餐飲供應鏈 布局,專業化分工是大勢所趨。
人力及租金成本居高不下,降本增效訴求提升。近年人力成本與房租及物業成本在餐飲企業 成本中占比逐步提升,2018-2020 年兩項成本占比之和穩定在 30%以上,嚴重擠壓餐飲企業 利潤空間。而半成品菜、料理包等由于其標準化程度高、加工難度低等優點有望直接節省大 量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需求呈現爆發趨勢。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傳統餐飲企業 使用半成品代工后人力成本可下降 6%,租金成本下降 2%,因此我們預計在人力與租金成本 長期居高不下的驅使下,餐飲供應鏈有望為更多餐飲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對標日本,我國餐飲供應鏈景氣度仍綿長。對標美日發展階段,我國仍處于黃金 20 年區間, 預計仍有 10 余年高景氣。日本 B 端先于 C 端放量,進入穩定期后 C 端持續增長。受餐飲業 快速發展的推動,B 端至 1999 年持續放量,后期隨著餐飲業發展停滯,增速逐步放緩;1999 年起經濟增速放緩,居民外食率降低,一人戶家庭增加,推動 C 端不斷增長。類似于日本的 發展經驗,當 B 端需求幾近飽和后,C 端有望接續 B 端需求,繼續爆發,我國餐飲供應鏈景 氣綿長。
1.3.賽道豐富,水多魚小
我們認為隨著餐飲市場不斷擴容,餐飲供應鏈行業紅利期有望長期持續,規模遠未到天花板, 各個細分賽道均有較大發展空間。 細分來看,1)上游原材料分散,集約化訴求提升:餐飲企業原材料品類眾多,產地不一而同, 單一品類貨值及占比較低,若全部由企業自身對接農戶采購或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難以形成 規模優勢。如圣農、正大、泰森等上游企業在原材料采購、加工及渠道對接上具有集成壁壘 及先發優勢,較企業自行采購性價比更高。 2)中游細分加工環節眾多,多環節發展是必然趨勢:食品加工企業是餐飲供應鏈最核心的組 成部分,其加工環節眾多,環環相扣,每個環節的產成品大多為下一環節的原材料。各個環節均有領先的頭部企業居于其中,如從凈菜至即烹環節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賽道,逐漸細分 出基礎調味品、復合調味品,根據下游企業的需求亦延伸出定制餐調企業,再如即烹至即食 環節中,速凍食品及預制菜企業不可或缺,頭部企業壁壘高筑。同時近年來我們發現出現多 個環節整合的趨勢,如絕味和巴比已打通從生產到終端配送的全供應鏈鏈條。我們預計隨著 行業不斷發展,各環節頭部企業在內部已達到絕對優勢后,或逐步發展成為多環節甚至全環 節企業,為下游賦能的同時亦加固自身護城河。
3)下游賦能餐飲門店是大勢所趨:下游餐飲門店如海底撈亦拓展出蜀海供應鏈,蜀海供應海 底撈起家,向上游供應商集中采購并在自有央廚系統進行分揀、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至半成 品。在滿足海底撈下游供應需求后,蜀海亦開拓九毛九、新白鹿、青年餐廳等進行定制化服 務,賦能更多下游餐飲門店。 賽道豐富,水多魚小。雖然行業發展空間大,但餐飲供應鏈鮮有大市值公司,大部分為定位 某一高度細分賽道的小而美的企業。
2.辨板塊:百花齊放,大有可為
縱覽餐飲供應鏈行業發展歷程,我們認為行業沿著從 B 端標準化催生的通用化需求,延伸至 大 B 定制化需求的方向,亦出現 BC 端互相擴展的趨勢,同時不同的子版塊中上、中、下游 環節均有較大拓展空間。整體沿著從剛需屬性向可選屬性,從標準化向定制化發展。目前已 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鏈主要包含(復合)調味品、速凍食品、預制菜和烘焙,另外全產業鏈 連鎖企業亦大有可為。 毛利率提升路徑多樣化,研發及物流是關鍵。通過梳理餐飲供應鏈的價值鏈,我們認為中游 加工制造由于技術進步及同質化的服務,毛利率處于低位,提升毛利率途徑主要通過:1)向 上游研發拓展,增厚研發壁壘,提升盈利能力;2)形成規模優勢,形成穩定毛利率;3)開 拓下游物流、渠道能力,形成全產業鏈壁壘,拉升毛利率。
2.1.調味品:調味品為基,賦能全鏈條
2.1.1.供應鏈基礎支持,提升空間足
餐飲供應鏈中,調味品屬于基礎支持環節,基礎調味品多為餐飲門店或食品工廠的上游,而 復合調味品多直接供應至商超或餐飲客戶。分環節來看,上游原材料為影響調味品行業的關 鍵因素,價格、產地、品種對菜品口感及價格均有影響,中游生產供應環節中與供應鏈相關 性更大的為復調品類,其 2021 年市場規模已達到 1588 億元,目前仍處于地域性向全國化擴 展的階段。
細分品類次第花開,復調仍處于導入期。我們按市場集中度同時參考滲透率和復合增速劃分 了調味品細分品類的生命周期,目前復合調味品仍處于導入期,滲透率較低且 CR3 僅 10%, 消費者教育和全國化是長期趨勢。
中國復合調味品市場不斷發展,空間超 1500 億。根據艾媒咨詢,近十年來,中國復調市場規 模呈穩定上漲趨勢,同比增長速度維持在 10%以上,2021 年達到 1588 億元,同比+12.3pct, 預計 2027 年將實現翻倍增長,全復合調味階段增長勢頭較好。
我國復合調味品人均消費和滲透率均偏低,提升空間充足。2020 年中國調味品的人均消費量 僅為美國的 52%、日本的 45%,其中復合調味品的開支為人均 15 美元/年,相比美日仍有很大 的提升空間。2020 年中國復合調味品滲透率為 26%,2022 年提升至 30%左右,美國已達到 73%, 日本、韓國也達到 60%左右,相比之下中國復調滲透率明顯偏低,提升空間充足。
對標日本針對特定菜式的復合調味品市場發展歷程,未來我國定制復調發展潛力可期。根據 日本食糧新聞,2021 年日本針對特定菜式的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已達 932.4 億日元,2017- 2021 年 CAGR 為 3.11%。隨著我國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的快速發展,定制復調品類有望迎來 快速上漲階段。
分渠道看,餐飲仍是復合調味品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外賣、預制菜等催生復調增長。分渠道 看,餐飲消費渠道占比最高,食品加工次之,家庭消費渠道占比最小,餐飲及食品加工領域 相比于家庭端對于滋味豐富、獨特的復合調味品需求更大,使用量也倍于家庭端,因此仍為 復調長期驅動力。近年外賣流行、預制菜行業興起、餐飲業管理的規范化及連鎖化經營推動 復合調味品需求快速增長。
2.1.2.需求供給雙輪驅動復調行業快速增長
需求端來看,定制復調減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雙重降本增效。隨著連鎖化率持續提升,不 同品牌的定制化+同一品牌下的標準化訴求逐步提升,定制復調口味穩定且操作便捷,一定程 度上減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迎合此類需求。從價值鏈來看通常調味品在餐飲企業中整體成 本占比約 6%,人工成本約 8%,使用復調有望實現雙重降本增效。同時節省出餐速度,提升門 店翻臺率。
大型連鎖餐飲定期推新和品控要求帶動規模化定制需求。百勝作為中國最大的快餐供應商之 一,在食品質量和統一性方面有著較高要求,相較于獨立研發和生產,使用定制復調有望節 省更多人力物力,進而帶動規模化的定制需求,為定制復調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例如寶立 食品深度綁定百勝,長線產品+新品訂單驅動復調業務快速放量。 供給端來看,ODM 定制介于代工和經銷之間,客戶綁定和自主研發結合帶來高毛利。ODM 運 作方式以新雅軒、圣倫為代表,在產品生產上能夠兼顧客戶需求和生產自主性,OEM 滿足客 戶定制需求,偏重于執行,而 ODM 的商業模式更偏重于創造和創新,特色餐類對 ODM 模式有 較強的需求,經銷則方便推出大單品以開拓市場。
2.1.3.行業競爭格局分散,集中度提升可期
復合調味品行業集中度低,龍頭份額仍頭提升空間。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 年我國復合 調味品行業 CR3 僅 12.57%。細分賽道來看,2021 年發展較為成熟的火鍋底料賽道 CR5 也僅 24%,而中式復調 CR3 僅 7.9%。對標與我國飲食習慣相似的日本,2016 年日本復調行業 CR2 已達 57%,我國的復調市場行業集中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各企業大多深耕于差異化的細分賽道,跨領域龍頭企業尚未出現。復合調味品行業主要參與 者產品差異化特征較為明顯,在粉類、醬類、湯類、火鍋底料類以及汁類等幾個品類中建立 并不斷豐富其產品矩陣,目前尚未出現跨領域龍頭。未來隨著行業內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和產 品品類的不斷拓展與延伸,跨領域龍頭有望領跑行業發展。
2.2.速凍食品:供應鏈賦能,市場前景開闊
2.2.1.供應鏈穩定供能,滲透率持續提高
速凍食品作為食品加工行業產品之一,串聯了農林牧漁與下游銷售。上游為農林牧漁和初步 加工企業,主要包括米、面、雜糧、肉類、蔬菜和海鮮,中游為以三全食品、安井食品為代 表的速凍食品產業,下游為終端銷售渠道,冷鏈倉儲及運輸連接中下游。
上游供給穩定,需求變化促進上游發展。近年來面粉雖然零售價格有所上升,但產量走勢平 穩。22Q2 開始生豬價格略有上升。米、面、蔬菜、肉類等上游供給總體供給穩定。人口增長 以及消費者對營養需求的提升促進上游企業發展。
中游速凍食品發展勢態高,多產品滲透率提升。速凍食品市場結構主要包含速凍面米類(傳 統 vs 新興)、速凍火鍋料和速凍其他食品(速凍菜肴等),其中傳統速凍面米類已進入成熟 期,新興速凍面米和速凍火鍋料仍處于成長期,速凍菜肴類尚處于導入期,按目前生產技術 成熟度來看,傳統速凍面米>速凍火鍋料>新興速凍面米>速凍菜肴。 作為速凍食品市場的主力,面米主要滿足飽腹需求,市場占比達 52.4%,火鍋料則與餐飲場 景結合更密切。近幾年,家庭端對方便快捷的訴求使得速凍面米需求提升,居家場景使火鍋 料滲透率提升,我國餐飲行業連鎖化和規模化進程加速。雖 2020 年受到疫情沖擊增速有所 放緩,但整體仍呈現上升趨勢,連鎖化為了保證口味標準化,將帶動速凍產品需求,同時冰箱和微波爐的普及,延長了速凍食品的保質期,使得速凍食品的需求量快速提高,同樣提高 了速凍產品的滲透率。
下游多元化發展,電商發展加速行業擴張。行業渠道開始多元化復雜發展,由流通渠道,傳 統批發商零售的方式轉變為如今多層次、多渠道并存的狀態,全國連鎖、區域連鎖、商超零 售、電子平臺。電子平臺的大力發展加之冷鏈物流的逐漸成熟,使得速凍渠道更加豐富,消 費者覆蓋更加全面。
2.2.2.行業集中度低,行業開拓性強
速凍行業增速較高,行業參與者知名度高。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2021 年我國速凍食品市場 規模達 1755 億元,同比增速 26%,國內如三全食品、安井食品、千味央廚等速凍食品公司知 名度高,傳播廣泛。
對標發達國家,速凍食品前景廣闊。2020 年,日冷集團總收入 5728 億日元,以 2020 年年均 匯率折合人民幣約 55.37 億元,對標中國龍頭企業,2020 年三全食品營收 69.36 億元,安井 食品營收 69.65 億元。中國人口目前約為日本人口 12 倍,而龍頭速凍企業收入幾近持平,中 國速凍食品發展前景廣闊,隨著行業趨于成熟,成本降低,消費者教育完成,速凍行業將更 上一層。
需求端新消費人群變“宅”,速凍食品能力凸顯。消費能力的提升,快生活節奏使得消費者飲 食習慣發生改變,“宅”成為新興消費者的代名詞。速凍食品的便捷性很好的符合這一消費習 慣,同時,相對比其他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不包含防腐劑,依靠低溫保鮮,符合消費者對于 食品健康的要求,因而在家庭端愈發常見。加之團餐產品全面升級、信息化趨勢明顯加強, 團餐也成本把控能力成為發展關鍵,團餐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行業集中度低,龍頭產品多元化發展。目前,速凍食品行業中,新興速凍面米行業格局依然 較為分散,企業規模與實力參差不齊,速凍火鍋料行業集中度低,CR5 僅為 20%,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增強,龍頭企業借勢發展多元化產品,借助規模和技術優勢,不 斷擴大市場份額,發展前景廣闊,如 2022 年 5 月安井推出安井小廚,以自產自研為主,小酥 肉占安井小廚事業部半數以上體量;三全食品推出 10 元 3 包系列,促進產品下沉,推出微 波系列和空氣炸鍋系列,豐富產品框架。日冷 2001 年推出“正宗炒飯”,經過 4 年研發,連 續 20 年蟬聯日本速凍炒飯品類銷量第一,三全食品推出微波炒飯,規劃通過降低售價搶占 方便食品市場。
2.2.3.速凍面米:C 端現分化,B 端正景氣
傳統面米工藝成熟,新興面米方興未艾。在 1991 年三全制作出我國第一顆速凍湯圓后,傳 統速凍面米食品(如水餃、湯圓、粽子等)工業化生產技術快速發展,目前已十分成熟,正 逐步向多品類工業化生產進行擴展,如油條、蛋撻等新興速凍面米食品,預計有望成為速凍 面米行業新的增長點。根據尼爾森數據,新品為銷售額貢獻約 2.7%,僅次于老品現有品類銷 量增長。
C 端:傳統面米三足鼎立,格局穩固;新興面米市場廣闊,格局分散。傳統面米 2020 年 CR3 (三全、思念和灣仔碼頭)達到 47%,市場競爭格局較為穩固。整體市場空間逐漸趨于飽和, 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其中龍頭擁有技術、渠道、產品、品牌等壁壘,擁有更強的獲益確定性。 新興面米新品類層出不窮,例如安井的紅糖饅頭、紫薯糯米球、千味央廚的油條等,各玩家 均通過新興品類切入。行業目前仍處于成長期,增量市場空間巨大,在渠道、品牌、產品等 方面擁有優勢的企業均可分得一杯羹,以高β帶動自身發展。
B 端:仍處市場開拓與產品培育期。目前速凍面米市場餐飲端仍處于市場開拓階段,隨著餐 飲供應鏈需求日益增長,企業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調整經營戰略、培育新品等方式切入餐 飲賽道,如安井食品于 2018 年提出“三劍合璧,餐飲發力”的經營戰略,以及“餐飲流通渠 道為主、商超電商渠道為輔”的渠道策略;千味央廚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只為餐飲、廚師 之選”的理念著力為餐飲企業推出定制化產品。整體賽道呈現多點開花、競相綻放的競爭格 局,市場開拓與產品培育是當下發展重點。 大 B 重品質,小 B 重成本。對大 B 來講,食品安全、資金實力、生產規模與工藝等均為考核 指標,成為其核心定制品供應商的門檻較高,且考察區間跨越四季,因此參與者主要為頭部 企業。而對小 B 來講,以較低食材成本抵消餐飲門店高人力、租金成本更為重要,因此其標 品需求旺盛,對工藝、食品安全等關注度不高,各個規模的企業均可切入。
2.2.4.速凍火鍋料:大單品發力,發展勢態優
上升勢態明顯,應用場景豐富。速凍火鍋料行業需求整體呈現上升勢態,2021 年市場規模 521 億元,同比增速 13%。速凍火鍋料價格水漲船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鍋市場迅速發展, 疫情帶來消費場景的變化,使得外出就餐頻率下降,家庭端對于速凍火鍋料的消費需求提升。 目前火鍋料制品除在火鍋行業廣泛應用,也應用于麻辣燙、關東煮等食品中,應用場景豐富, 行業向頭部集中,大單品發力。目前,我國速凍火鍋料市場集中度低,規模效應集中,近年 來,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日趨嚴格,導致行業向頭部集中,中小企業將被擠出市場。并且, 目前行業產品趨于同質化,隨著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火鍋料生產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 龍頭公司開啟研發浪潮,打造大單品與矩陣,豐富產品結構,發展細分單品也有利于適應消 費者快速變化的口味以大單品為市場發力點,發展高端產品,脫離同質化成為龍頭公司突破 點。
2.3.預制菜:倍道而行,熱度正當時
2.3.1.上下游聚力發展,跨環節布局可期
預制菜行業供應鏈穩定。上游為農林牧漁業,有實力的原材料供應商開始向下游發展,進行 預制菜前段生產,中游為預制菜企業,生產成品與半成品菜,下游為終端銷售渠道,分為 B 端與 C 端市場。 上游優勢整合,規模效應凸顯。預制菜產品原材料主要是蔬菜、水產和肉類,直接材料影響 成本較大,最終影響預制菜行業盈利水平,龍頭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盈利水平將 逐漸區別于行業內中小企業。
中游層級豐富,符合餐飲工業化趨勢。狹義預制菜根據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為調味/腌制, 部分熟制和完全熟制,層級豐富,工藝復雜度不同,底層邏輯是食品工業化,通過工業化進 程,使得預制菜可操作性加強,模式逐漸成熟,降本增效的同時還原了口味,為產品帶來了 附加值。 下游空間廣闊,區域性特點顯著。預制菜具有季節性消費的特點,在日常消費中,消費者偏 向即食、即烹的便捷預制菜,在春節、元宵、中秋等中國家庭團圓的傳統節日時,消費者偏 向于含有時令蔬菜的高端預制菜,隨著便捷餐飲的市場越來越廣闊,下游空間隨之發展擴大, 目前國內預制菜滲透率為 10%-15%,對標日本滲透率達到 60%以上,預計國內預制菜 2023 年 滲透率達到 15%-20%。區別于其他速食,預制菜行業具有較大的區域性特征,我國區域環境 差異較大、人口飲食習慣顯著不同、不同地區物產各異等特點使預制菜行業需要面向消費者 進行細分。
2.3.2.預制菜市場集中度低,龍頭企業成長空間大
預制菜企業數量迅速增加,供應鏈覆蓋全國各地。由于預制菜行業進入門檻不高,近年來行 業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5 月,全國各地共有預制菜相關 企業 6.67 萬家,相比 2016 年增長 4.88 萬家。分地域來看,預制菜相關企業地域分布前十 的省份覆蓋了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山東以 0.82 萬家預制菜相 關企業排名第一,河南、江蘇分別有 0.63 萬家、0.56 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位列前三。隨 著冷鏈配送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升,目前預制菜供應鏈已基本覆蓋全國。
預制菜行業熱潮吸引資本入局,市場規模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由于疫情促進 C 端需求快 速增長,預制菜行業發展再度迎來熱潮,根據餐寶典發布的《2021-2022 中國預制菜行業發 展報告》,2021 年預制菜市場規模首次達到 3000 億元,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8300 億元,2021-2025 年 CAGR 將達到 27%左右。 吸引資本爭先恐后紛紛入局,僅 2021-2022 年 預制菜企業就獲得 40 余起融資事件,不少新興預制菜企業已獲得多輪融資,融資總金額超 過百億。在獲得融資的企業中,除了王家渡食品這樣的傳統預制菜企業,更多涌現出的是新 消費品牌,比如珍味小梅園、舌尖英雄、銀食等。在融資活動如火如荼的情況下,預制菜行 業的市場規模也在逐年快速增長。
頭部企業市場份額低,集中度提升趨勢顯著。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2020 年中國預制菜行業 CR10 僅為 13.6%,其中綠進、安井食品和味知香以 2.4%、1.9%和 1.8%的占比位居前三,行業 集中度非常低。與一些新興的預制菜企業和新切入預制菜行業的企業相比,當前的頭部預制 菜企業均深耕于市場多年,具有先發的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因此我們預計頭部企業市占率 仍有望進一步提升。
百花齊放缺少絕對龍頭,差異競爭決定強弱之分。目前來看,預制菜行業頭部企業均具有一 定的品牌影響力,因此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產品和渠道。在產品方面,當前消費升 級對產品的種類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企業需要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基礎上,致力 于新產品的研發;在渠道方面,生鮮電商在近年來發展迅速,2021 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 4658.1 億元。緊跟市場趨勢,著手鋪開電商渠道成為提升銷量的又一重要驅動力。只有在產 品和渠道上形成差異化競爭,開發品牌的特色優勢,企業才能率先搶占市場份額。
2.3.3.B 端穩中求進,C 端如日方升
B、C 端的市場規模比例大約為 8:2。近五年來,隨著我國餐飲行業的標準連鎖化發展以及外 賣需求的迅速增長,預制菜行業在 B 端市場逐漸滲透,目前 B 端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占比達 到 80%左右。新冠疫情的爆發在短期內創造了大量的便捷式餐飲需求,使消費者減少外出就 餐的頻率,導致了 C 端預制菜市場的快速增長,目前 C 端市場的占比達到 20%左右。
B 端市場:餐飲行業標準連鎖化發展,預制菜成為降本增效的首要選擇
餐飲標準連鎖化發展且人力成本上漲迅速,預制菜解決家統一菜品種類、改善成本結構的訴 求。餐飲行業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在傳統餐飲企業成本結構中占據了 22%的比重。為了尋求 生存機遇,部分餐飲企業開始打造連鎖品牌,增加連鎖門店數量,整個餐飲市場逐漸向標準 化、連鎖化發展。對于大部分連鎖餐飲企業而言,一方面,預制菜的原材料和生產流程較為 固定,能夠保障商家菜品的統一性;另一方面,預制菜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的人工成本和房租 成本,提高門店的坪效,提高企業的利潤率水平。因此,預制菜正在逐漸成為 B 端餐飲商家 的優先選擇。
外賣需求爆發式增長,預制菜成為提高配送效率的最佳選擇。疫情背景下,我國外賣行業發 展勢頭旺盛,在線外賣用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外賣占餐飲行業的收入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而外賣需求的增長為餐飲行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和訂單量,也提高了便捷性要求,讓 消費者更加追求外賣的配送速度和配送質量。餐飲企業訂單的快速增長和縮短配送時間的需 求,賦予了快速響應的食材供應商巨大優勢,為預制菜在 B 端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C 端市場:疫情下單身經濟和宅家經濟旺盛,預制菜完美貼合消費者習慣
家庭規模小型化,單身經濟逐漸風靡。根據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近年來全國家 庭規模逐步縮小,“一人戶”、“二人戶”家庭占比持續上升。2010 年,“一人戶”、“二人戶” 家庭分別占全國家庭總數的 15%和 24%,到了 2019 年,該比例分別提升至 18%和 30%。平 均家庭規模從 2010 年的 3.1 人下降到了 2019 年的 2.9 人。“一人戶”家庭占比的提升 主要是因為獨居年輕人和獨居老人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家庭規模的小型化讓做飯的時間、食 材、心理啟動成本變高,消費者更愿意選擇預制菜代替做飯。
Z 世代用戶普遍缺失做飯技能,預制食品的便捷性迎合需求。Z 世代指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 人群。從整體來看,Z 世代正逐步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和《Z 世代消 費力白皮書》顯示,Z 世代每月的可支配收入達 3501 元,遠高于中國人均 2561 元的月可 支配收入,更強的購買力使得 Z 世代正成長為未來的消費主力。同時,Z 世代線上用戶規 模已達到 3.2 億,在全網用戶中占比近 30%。在中國餐飲行業的消費者中, Z 世代消費者 占比近 5 年迅速提升,由 2016 年的 29.1%提升至 39.6%。在 Z 世代消費者普遍存在不會做 飯、懶于動手的情況下,預制菜成為了 Z 世代消費者的最優選擇。
工作壓力增加,“懶人經濟”盛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交媒體的進步,年 輕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根據 2019 年 Boss 直聘的研究,只有一成左右的職場人基本不加 班,90 后和 95 后正在成為加班的主力軍。忙碌的職場人開始追求高品質的“懶人生活”,懶 人經濟從過去單純的為了趕時間的“效率懶”,升級為如今為了更好解放雙手、享受生活的 “品質懶”。從飲食上來看,消費者則是從過去的吃泡面,轉而偏向外賣和預制菜。知萌咨詢 發布的《2022 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所有的“懶人消費”中,做飯成為國民“偷懶” 的首要項目,外賣和預制菜分別以 37.4%和 37.2%的占比居于前兩位。
2.3.4.互聯網營銷成新切入點,團餐需求擴大市場邊界
互聯網多元化營銷成為新趨勢,推動預制菜行業的傳播發展。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 下,消費者更容易通過網絡接觸到行業信息。目前來看,各大品牌注重快速迭代產品,比如 信良記研發了麻辣小龍蝦、珍味小梅園研發了惠靈頓牛排等,在互聯網品臺上進行營銷宣傳, 取得較好成效。近兩年在預制菜賽道表現亮眼的得利斯亦借力加碼互聯網新零售,助力公司 預制菜業務加速向 C 端滲透,與海先友、彥伯食品和齊鮮達投資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 開展互聯網新零售業務,計劃第一年度完成新零售新增銷售 2 億元,以后每年不少于 50%的 增長。長期來看,各大品牌或在互聯網營銷宣傳和產品銷售上增加投入、搶占優勢,以更新 穎的宣傳手段和更具特色的產品吸引消費者。
2.4.烘焙:千億藍海,高增可期
2.4.1.烘焙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頗具發展潛力
中式烘焙崛起、新品牌涌現,烘焙市場規模穩步上升。中國烘焙市場的發展經歷了 4 個階段: 1)1990 年以前中國烘焙市場供給很少,需求主要靠手工烘焙品解決;2)1990-2000 年,曼 可頓等海外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優質企業桃李、好利來等公司也逐漸起步;3)2000-2015 年,面包新語、巴黎貝甜等主打短保產品的門店業態出現在頻繁大眾視野中;4)2015 年至 今,連鎖化中式烘焙門店如鮑師傅等開始興起,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國風門店、產品設計 的新品牌開始涌現,烘焙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2016-2020 年 CAGR 達到 6.76%。根據歐睿, 2023 年烘焙行業的市場規模預計首次突破 3000 億元,2021-2025 年 CAGR 將達到 6.20%。
對標發達國家,我國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發展潛力巨大。隨著消費升級及我國消費者對烘焙 食品的認知度提升,我國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從 2013 年的 5.4kg 上升至 2019 年的 7.8kg。 但由于烘焙食品在歐美國家作為主食,在我國主要作為甜點零食,2021 年我國烘焙食品人均 消費量仍與法國、英國等歐美國家有巨大差距。對標與我國飲食習慣相似的日本,日本 2021 年烘焙食品人均消費量為 27.8kg,是我國近 3 倍,因此我國的烘焙食品行業發展仍具有巨大 潛力。
競爭格局分散,龍頭企業尚未出現。根據觀研報告網的數據,2021 年烘焙行業 CR7 僅為 13.2%, 其中達利園、桃李分別以 4.2%和 3.5%的市場份額居于前列。由于我國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 仍處于較低水平,且市占率靠前的企業產品仍處于差異化競爭的階段,烘焙行業的龍頭企業 尚未出現。長期看,隨著競爭的加劇和行業的整合,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2.4.2.烘焙行業產業鏈上下聯動
烘焙產業鏈主要由烘焙原料、生產及終端構成。烘焙產業鏈上游主要為原輔料,包括面粉、 油脂、水果等農產品及初加工品,以及奶油、水果制品、酵母等烘焙食品原料。中游為烘焙 食品生產環節,包括中央工廠和烘焙店,中央工廠可批量生產冷凍烘焙半成品、冷凍烘焙成 品或烘焙成品,部分烘焙店為前店后廠的手工作坊,生產與銷售均在店內完成,不依賴大型 中央工廠。下游則是各類銷售終端,主要有烘焙店、商超、餐飲、電商等,將采購的半成品 加工成成品,或者將自產及采購的成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現烤烘焙食品銷售渠道多元化,冷凍烘焙食品銷售渠道拓展至烘焙店、商超、餐飲、飲品店、 便利店和電商并行的格局。過去由于商超、餐飲、飲品店、便利店等非專業烘焙的銷售渠道 不具備專業的生產場地、設備及相關經驗,因此現做現烤烘焙食品主要由烘焙門店進行銷售, 而商超和便利店主要銷售預包裝產品。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現烤產品,現烤 烘焙食品既能為賣場營造良好氛圍,又能帶來可觀的利潤,愈發受到商超的青睞。烘焙食品 在主食消費中的滲透率不斷上升,使餐飲、酒店等也開始提供烘焙產品。隨著“飲品+烘焙” 模式的興起,新式茶飲或飲品甜品店也成為烘焙食品的重要銷售渠道。如今,現烤烘焙食品 的銷售渠道正由過去以烘焙門店為主逐漸發展成烘焙店、商超、餐飲、飲品店、便利店并行 的格局。線上電商渠道與外賣平臺的崛起進一步拓寬了烘焙類產品的消費渠道,讓烘焙產品 有了更多的消費場景,拓展適合電商銷售和家庭制作的產品也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在現烤 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冷凍烘焙不僅可以提高其在現有烘焙行業銷售渠道中的滲透 率,還為烘焙行業創造了新的需求,提高烘焙行業整體市場規模。
2.4.3.下游需求驅動國產奶油崛起,烘焙油脂或成第二增長曲線
奶油品類可分為植脂奶油、含乳脂植脂奶油和動物奶油。氫化制成的植脂奶油會產生對人體 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在消費者健康意識崛起的大背景下,動物奶油的應用越來越多。未 來隨著奶油市場的競爭,規模化的、產品矩陣豐富的企業有望迎來新的增量。
奶油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有望成為百億賽道。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0 年奶油市場 規模已經達到了 88.81 億元,預計 2021 年將突破 100 億,未來將以 6%-7%的速度持續增長, 未來奶油市場將進一步擴容。
奶油市場競爭格局分散,乳制品結構型短缺問題有望促進國產奶油廠商崛起。根據艾媒數據, 2020 年我國奶油市場 CR4 為 39.7%,其中維益以 26.9%的市占率居于首位,遠超海融科技、 立高食品以及南僑食品等其他國內領先的奶油生產商。長期以來,我國的乳制品對國際市場 依賴程度較大,2020 年我國進口乳制品 1026.21 億元,占國內乳業總值的 24.5%,國內乳制 品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矛盾突出。未來,國內領先的奶油廠將通過提升技術與研發豐富 奶油的產品矩陣、更新迭代奶油產品來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實現增量。 新式茶飲拓展奶油新應用場景。根據艾媒數據,2021 年我國新式茶飲的市場規模已達 2938.5 億元,2017-2021 年 CAGR 為 57.22%,預計 2023 年將突破 3000 億元。隨著新式茶飲市場的 爆發式增長,奶油將大量用于新式茶飲中的奶蓋等產品,拉動需求大幅度提升。
烘焙油脂需求量不斷增長,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烘焙油脂行業是烘焙產業鏈的上游部分, 作為烘焙食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依托其下游烘焙食品行業的穩步增長,其需求量也呈 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根據智研咨詢,烘焙油脂的需求量由 2011 年的 130.2 萬噸上升至 2020 年的 399.6 萬噸,2016-2020 年 CAGR 為 10.26%,未來其市場空間有望繼續隨著烘焙行業的 蓬勃發展進一步擴大,或將成為烘焙原料行業中的第二增長曲線。
2.4.4.冷凍烘焙供需雙輪驅動,增長方興未艾
烘焙市場的穩步增長為冷凍烘焙賽道增長提供良好環境。根據頭豹研究院,中國冷凍烘焙市 場規模近年來增長迅猛,由 2017 年的 47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的 106 億元,2017-2021 年 CAGR 為 17.66%,預計到 2025 年冷凍烘焙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200 億元。
目前,我國冷凍烘焙的覆蓋率和滲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根據《國內烘焙冷凍面團的現 狀和趨勢》,我國冷凍面團占面包行業的比重尚不足 10%。對比美國,1949 年美國僅有 3%的 烘焙門店采用冷凍烘焙食品,后激增至 1990 年的 80%,在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生產設備成 本下,冷凍烘焙更能滿足美國日常烘焙高頻化及多樣化的需求。2020 年我國冷凍烘焙滲透率 僅為 10%,相較于北美地區的 83%以及與我國飲食習慣相似的日本的 31%相差甚遠。長期看, 我國的冷凍烘焙滲透率有望接近日本,達到 30%。
供給端,冷凍烘焙食品介于現做現烤產品和預包裝產品之間,擺脫成本高企及口感不穩定等 問題。冷凍烘焙食品即具備了現做現烤產品新鮮美觀、口感好的優勢,又有預包裝產品規模 化生產、保質期長的特點。現做現烤產品門店一般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運營,需要烘焙 師傅完成從原材料攪拌到醒發烘烤一系列的過程,而冷凍烘焙食品的中央工廠則負責了大部 分的工作,烘焙門店只需到店解凍烘烤即可,且其產品的口感與新鮮度也與現做現烤產品相 差無幾,降低了成本的同時也穩定了烘焙食品的口感。
需求端,降本增效和豐富產品品類需求共同推動 B 端增長。冷凍面團具有按需制作、節約勞 動成本、降低設備成本、方便快捷生產、對廚師技術依賴性弱和原料配方保密等優勢。與常 溫現制產品不同的是,冷凍面團將大部分工作如成型、調味等放在供給端,B 端客戶只需要 完成烤制的步驟。隨著房租、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疊加疫情反復因素,烘焙門店將對具有降本 增效屬性的冷凍面團需求大幅提升。由于冷凍烘焙可實現快速迭代,有望更大程度地豐富烘 焙門店的產品品類,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懶人經濟勢頭迅猛疊加疫情拉動 C 端需求。近年來,懶人經濟、宅經濟發展迅猛,家庭烘焙 大眾化逐漸成為趨勢。冷凍烘焙食品因操作方便使得烘焙難度大大下降,加之口味多元化的 特性,逐漸向 C 端市場擴容。
市場競爭格局分散,產品差異化競爭。根據頭豹研究院,我國冷凍烘焙市場 CR5 為 23.6%, 各企業大多深耕于差異化的產品,在撻皮、蛋糕、可頌、酥皮類等幾個產品中建立并不斷豐 富其產品矩陣。未來,隨著行業內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和產品品類的不斷拓展和延伸,行業集 中度有望有所提升。
2.5.全產業鏈連鎖:重要一環,壁壘高筑
我們認為全產業鏈連鎖的企業亦是餐飲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其中代表的品牌為巴比、絕味等。 巴比食品自建供應鏈,下游賦能加盟門店,打造優質包點品牌。巴比是行業內少有的自建供 應鏈系統的品牌,從源頭把控原材料采購、生產、配送、門店全環節,保證產品質量,同時 開拓外賣等消費場景賦能加盟門店,在優質品牌力和產品力的加持下不斷進行區域開拓,同 時吸引其他品牌門店轉化為巴比門店,集中管理。 絕味食品從采購到配送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壁壘高筑,降低成本,平滑波動。絕味采購端通過 規模優勢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供應端的控制力,平滑成本波動。配送端,絕味通過遍布全 國的 21 個生產基地及絕配供應鏈的配送網絡,實現“當日訂單,當日生產,當日配送,24 小 時開始售賣”。在倉儲網絡方面,絕配擁有山東、武漢 6 萬噸級大型冷庫;在全國范圍內擁有 3 個 CDC,17 個工廠,39 個城市倉,72 個分流點。在配送網絡方面,城際干線網絡覆蓋全國 四橫四縱冷鏈主干網,擁有 200+跨省跨城城際往返線路,1000+條冷鏈線路。搭配絕配的信 息系統(OMS、WMS、TMS、BMS、易訂貨等),有效滿足客戶查詢、監控、跟蹤、結算、配送等 需求。
3.短期看,疫后餐飲供應鏈復蘇幾何
疫情影響餐飲,致供應鏈企業受損。復盤 2020 年以來,食品加工企業的營收和凈利潤表現, 我們發現疫情對餐飲供應鏈板塊沖擊顯著,同比與環比增速均出現深坑。我們認為隨著精準 管控落地、經濟回暖,困境反轉邏輯理順,板塊彈性釋放可期。
3.1.主線一:關注行業出清,龍頭集中度提升
在餐飲門店閉店、營收承壓、成本上漲的背景之下,部分中小作坊出現出清,為行業龍頭留 出充足份額,在餐飲邊際復蘇后,此類企業不但受益于自身門店修復,更獲得集中度提升的 紅利,雙倍利好共同演繹,如絕味食品等連鎖業態龍頭、天味食品等調味品龍頭。 絕味食品:行業集中度提升,疫情沖擊加速小份額出清,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效應的品牌更 好的抗風險能力,公司仍在擴張,2020/2021 年三家企業均實現較快的門店擴張,絕味/周黑 鴨凈開店 1445/1315 家。目前休閑鹵制品行業前五品牌占有率不足 20%,行業集中度在提升。 疫情加速了行業整合,公司將適時提升門店擴張節奏,重點布局疫情影響較小的渠道和場景, 推動加盟商一體化,并輔以區域中、小品牌的整合,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和行業地位。 天味食品:2020 年居家場景促進復調行業熱度漸起,競爭迅速加劇,吸引眾多新玩家入局。 進入 2021 年,隨著居家場景減少、產能供給迅猛增長,復調行業逐漸出現供過于求,競爭環 境惡化,各企業大幅加大銷售費用投放以促進動銷、加快庫存周轉。2021 年以來,行業逐步 調整,增速環比放緩,競爭加劇+庫存壓力+費用高舉高打導致眾多中小企業退出全國化競爭, 甚至暫時退出復調行業,格局開始優化。天味食品作為行業龍頭,通過優商扶商加大渠道開 拓,聚焦庫存管控,培育小龍蝦和冬調等大單品實現高于行業增速,進一步受益于行業出清。
3.2.主線二:關注 B 端邊際改善
B 端復蘇有望為餐飲供應鏈企業帶來確定性修復機會。疫情導致的封控和居家導致餐飲業占 比高的行業受沖擊最為嚴重,因此我們認為,疫情管控政策趨緩后,B 端邊際復蘇有望為餐 飲供應鏈企業帶來確定性的修復機會。同時,B 端占比高,且 C 端難以形成回補的企業彈性 更大。
中小 B 占比高的企業彈性更充足。B 端客戶內部來看,我們認為大 B 相對于中小 B 受疫情沖 擊更小,且抗風險能力更強,因此主攻大 B 的企業受損相對有限。同時 B 端修復后,大 B 恢 復更快,彈性相應有限,如千味央廚服務的百勝雖然上半年同比下滑,但西式快餐由于便捷 性等原因,整體復蘇較快,因此我們認為中小 B 占比高的企業彈性更充足。
3.3.主線三:關注成本改善
大眾品原材料價格自從去年上半年至今持續性上漲,目前部分原材料價格走勢已出現分化, 不乏高位震蕩或企穩回落,對應企業成本端有望改善,促進盈利能力回升。 包材、油脂類已現下行,糧食、辣椒等仍處于高位。 隨著原油等能源品類價格回落,鋁錠、瓦楞紙、PET 等均出現回落,且基本即時體現至成本。 2022 年 11 月 11 日常州華潤聚酯 PET 瓶片出廠價為 7350 元/噸,同比下跌 5.8%,浮法平板 玻璃市場價約為 1733.60 元/噸,同比下跌 34.9%,環比上漲 1.9%。
大豆等糧食類原材料價格仍在高位。從糧食類原材料來看,目前大豆進口量增速放緩,雖然 國內政策鼓勵大豆種植,但供給量仍偏弱,且考慮到釀造周期的因素,基礎調味品企業預計 仍將面臨較大成本壓力,我們預計海天味業、千禾味業、中炬高新等仍面臨較大成本壓力, 但目前盈利彈性充足,待大豆等原材料價格出現邊際改善,毛利率有望加速回升。
棕櫚油價格下行趨勢明確。印尼政策放寬,恢復出口,疊加馬來西亞棕櫚油供給企穩,帶動 棕櫚油期貨價格已回落至 8500 元左右,同時油脂價格也出現下行,立高把握時機再次進行 鎖價至年末以平滑成本波動,海融亦計劃于 22Q4 或 23Q1 進行低位鎖價,我們預計油脂占比 高的企業有望獲得成本彈性,其中立高食品、海融科技、南僑食品以及佳禾食品油脂成本占 原材料成本結構的比重高達 33.0%/42.7%/55.2%/38.3%。
辣椒等仍處于上漲區間。辣椒等復調原材料今年以來翻倍上漲,天味的低價原材料已消耗完 畢,成本壓力提升。我們預計成本整體高位震蕩疊加需求邊際復蘇可期,新一輪提價周期或 將開啟,天味、頤海等提價增效邏輯理順。
魚丸類價格下行,生豬價格低位震蕩。從肉類原材料來看,白鰱魚價格自從 2021 年 7 月至 今持續下行,生豬價格低位震蕩,2022 年 11 月 18 日生豬價格 24.99 元/千克,環比下降11.8%,仔豬價格 48.35 元/千克,環比下降 5.6%。安井原材料中約 22%為魚糜類,15%為雞 肉,2.2%為豬肉,因此魚糜價格低位或緩解安井成本壓力。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鏈接」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常青賽道,拐點顯現——餐飲供應鏈行業專題研究長期不穿內衣的女性,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女孩子不要羞于了解
下一篇:中信建投:宴席回補或超預期 繼續強烈看多白酒、啤酒、餐飲鏈投資機會挖呀挖黃老師已39歲,真容被嘲像嫩牛五方,榜一大哥“連夜逃跑”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