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說餐飲不好干?1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抱怨餐飲不好干了。
確實不好干,每年80%的倒閉率,但依然有前赴后繼的餐飲創業者涌來。新增加的餐飲人越來越多,餐飲行業整體增長速率超過中國gdp,2020年有可能突破4.5萬億大關。
但是各位,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有80%在倒閉或者不賺錢,但是依然有20%的餐飲企業是賺錢的,并且有10%的餐飲企業活的非常高,處于高速增長中。海底撈市值突破2000億了,我服務的中國團餐巨頭千喜鶴餐飲集團,是國內餐飲前三甲,2018年營業收入突破260億。
所以,我們不該抱怨餐飲不好做,而應該考慮如何把餐飲做好啊!畢竟你已經干了餐飲,還抱怨什么哪?下面我用5000多字長文回復這個問題,希望可以給餐飲人一些正能量和方法。
我偏要勉強,成為那20%賺錢的餐廳
中國餐飲人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個體和企業加入到餐飲創業的浪潮中,市場風云巨變,陣亡慘烈。據統計,中國每年會有80%的餐廳面臨倒閉,同時又會涌現許多新開的店面。那又怎么樣?那些勸你不要勉強的人,我只能說“我偏要勉強”,成為那20%賺錢的餐廳。
倒閉的餐廳和新開的基本上是1:1持平。餐飲越來越難做,是多數餐飲人的心聲,這話不假,就連很多百年老字號都在走下坡路,唯有那些擁有超強品牌壁壘的企業依然獨占鰲頭,餐飲企業已經全面進入到品牌化競爭的深水區。
身邊有很多餐飲朋友,包括很多想去創業做餐飲的人,一開始都是有夢想的,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就像小時候我們夢想長大了當科學家、當工程師,當大明星等。還有很多人在心底一直藏著一個夢,什么夢哪?就是夢想有一天能夠開個餐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很多餐飲創業者一開始的想法,情懷滿滿,意氣風發。然而真正的餐飲創業并沒有面朝大海,也沒有春暖花開,沒有詩和遠方。有的是什么呢?是苦和累,還有朝5晚9的生活,是這些在磨礪著餐飲人一點一點向前,這才是真實的一個餐飲創業者應有的狀態。
那么真正要去做好一個餐飲品牌,經營好一家餐飲企業,除了勤奮的付出、炙熱的情懷和一直向前的夢想還是不夠的。因為餐飲經營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它其實主要包含了六大要素,我稱之為“六脈神劍”。
其實,做好餐飲,你需要6種基本能力
圖片來自《餐飲品牌塑造》第一個能力:整合人才的能力。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就是選人,人還必須是人才,就像雷軍做小米,先找6個合伙人;馬云做阿里,先找十八羅漢。餐飲企業也一樣,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先生,一開始也是找合伙人,不惜花大價錢找到一位得力干將——楊小麗女士,后來改名為楊麗娟,那就在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在香港上市,楊麗娟作為海底撈的十大董事之一,如今鐘聲一響,黃金萬兩,身價已經突破30億了,看到這里估計很多人會長噓一聲。
這些圍繞在創始人身邊的人全是人才。所以餐飲經營的第一步就是找人,這些人還必須是人才。
那人聚到一塊干什么呢?要去研究產品,餐飲行業,就是研究我們的菜品。
第二個能力:塑造爆款菜的能力。
形成出品標準,控制出品品質。有了人也要有好產品,產品就是餐飲經營的第二個要素。那么接下來,企業要干什么事?就是管人和持續改進產品。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建立管人機制和產品的相關標準,不能今天菜是這個味兒,明天是那個味兒,所以這就牽涉到了第三個要素,那就是“運營”。
第三個能力:運營餐飲的能力。
運營機制做好之后,店面比較穩定了,如果要繼續發展則還要第四個要素,那就是“渠道”,渠道這個詞,是營銷4p之一,英文place。以前主要出現在消費品營銷中,消費品的渠道比較多樣化,商超渠道、電商渠道等。對于餐廳來說,如果我們把街道比喻成一個貨架,把一座城市比作成一個商場,我們就需要知道餐廳適合開在哪里?是社區還是寫字樓區域或產業園?
第四個能力:渠道開拓的能力。
當人才、產品、運營、渠道都比較成熟了,“品牌打造”將成為餐飲企業的重中之重,“品牌”就是是餐飲經營的第五個要素,餐飲企業真正成為知名品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磨練的,而要想成為知名品牌,少不了的就是營銷傳播,“營銷”正是餐飲經營的第六個要素。營銷傳播要跟得上,要讓更多的顧客知道我們,更多的人關注我們。
第五個能力:塑造品牌的能力。
餐飲人不僅要把菜炒好把店管好,還得把品牌營銷出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品牌溢價,形成競爭力。所以說餐飲創業一開始不是詩和遠方,不是面朝大海,不是春暖花開,而是一個系統化的經營過程。人才、產品、運營、渠道、品牌、營銷,一樣都不能少。而把這六個要素都做好的目的,就是能夠成為品牌。巴奴毛肚火鍋的創始人杜中兵先生、阿五黃河大鯉魚的樊勝武先生、西貝莜面村的創始人賈國龍先生,他們不止一次的強調,企業的重心是做品牌,一切行動服從品牌。他們深知企業最終能留存下來的就是品牌,他們經歷了十幾年深知二十余年的努力,如果把餐飲經營分成九段,他們至少是六七段的高手了。而對于初創和成長型餐飲企業來說,這六個要素一樣都不能少。
第六個能力:營銷的能力。
其實大多數餐飲企業,包括知名的餐飲品牌,他們的創業之路是什么呢?我總結了5個階段,分別是草創期、發展期、加盟連鎖紊亂期、直營穩定期、品牌形成期。
中國餐飲企業,基本上都要經歷五個階段
來自《餐飲品牌塑造》很多餐飲人剛創業的時候,是比較苦的,甚至是很多都是借錢開的店,有的是幾張桌子起家的,這個階段是餐飲的草創期,其實很多餐廳在這個階段已經倒閉了,做的好的能進入發展期,凡是能撐到發展期的品牌,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要么是菜做的好吃,要么是選了一個好地方,從而積累了不少忠誠的老顧客。
如果企業要繼續發展,就會考慮連鎖擴張。而加盟是很多餐飲企業都經歷過的事情。很多知名餐飲品牌,他們都是經歷過加盟紊亂期的,比如巴奴毛肚火鍋之前就走過加盟之路,一度擴張到一兩百家;阿五黃河大鯉魚一度有過幾十家加盟店,還有很久以前燒烤也是經歷過加盟期的。后來他們停了加盟,專注直營連鎖。比如巴奴不再做加盟了,把原來的加盟店全部砍掉,能改造的改造,能收編的收編,不能收編的就讓他們叫別的名字,阿五黃河大鯉魚和很久以前燒烤也是這樣。
經過加盟紊亂期后,他們進入了直營穩定期,在直營穩定期他們把重心放在了品牌打造上,并找到了自己的品牌的核心優勢,找到了品牌的獨特賣點之后。巴奴聚焦了毛肚,阿五聚焦了黃河大鯉魚,很久以前改成羊肉串兒,他們找到了一個可以為之奮斗一生的方向,然后通過營銷傳播把品牌勢能釋放出去,方才到達“品牌形成期”。
這五個過程是很多知名餐飲的必經之路,對于餐飲創業者來說,這些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往往是在試錯中步步驗證,在錯誤之中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個過程誰也逃避不了。
分析了餐飲創業需要具備的要素和必經之路后,接下來,我和大家聊一聊近幾年的餐飲創業風向,因為我接觸餐飲這個領域比較早,所以分析起來不是只看一兩年,而是至少分析5到6年的時間跨度。
2012年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一年很多跨界者進入到餐飲行業了,比較典型的是食品企業和地產企業。比如東北的吳大嫂食品、當年還聽說思念、三全等食品企業也曾跨界做餐飲,這些食品企業覺得商超進店費太貴了,于是想自建終端去銷售自己的食品,把食品改造成餐廳可以售賣的業態;還有一些房地產企業,他們紛紛跨界到餐飲行業,當年商業地產不太好做,因為新政策限購令,他們的商鋪大面積空置。租不出去,那不能空著呀,于是找到我們這樣的品牌咨詢公司,策劃一些餐飲品牌或者美食城項目。這是2012年的發生在身邊的一些事情。
2013年可以說是中國餐飲的品牌化元年
到2013年內,我們發現,有好多餐飲企業修煉稱知名餐飲品牌了,這一年我給定義為中國餐飲品牌化元年,當年比如說楊國福麻辣燙,在2012年年底找我們進行品牌升級,進入2013年正式導入全新的品牌理念和形象,之后實現了每年新增1000家店的增長奇跡;還有巴奴當年做了產品的聚焦,把品牌名改成巴奴毛肚火鍋了;還有旺盛閣魚頭泡餅;包括西貝也進行了最后一次的品類聚焦,變成了i love 莜。2013年可以說是中國餐飲的品牌化元年。這一年也很有意思,像一個分水嶺一樣,有好多傳統老品牌完成了品牌的迭代升級。
到2014年的又來了一句,中國互聯網餐飲爆發,最有名關東少年黃太吉的創始人赫暢先生,打響了互聯網餐飲的第一槍,他把互聯網思維帶到了餐飲行業,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位猛士跨界到餐飲行業僅僅一年,就掀起了互聯網人跨界進入餐飲行業的浪潮。
在北京的建外soho西區,黃太吉煎餅當年是非常非常火熱的,一開始是國貿地區的小白領在傳播,“在這里吃餡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成為很多白領的打卡勝地。
他的營銷思路非常新潮,好多傳統的餐飲人根本跟不上人家的節奏。赫暢所到之處,年輕人爭相跟他合影留戀,他的演講場場爆滿。那一年資本大量的涌入到餐飲行業,互聯網餐飲品牌開始扎堆出現,西少爺、伏牛堂、遇見小面這些品牌都出來了,還有成百上千的餐飲o 2 o項目,2014年的是中國互聯網餐飲爆發的一年。做餐飲的出門要是不講兩句互聯網餐飲,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已經瘋狂到了這種地步。
互聯網餐飲大爆發,勢頭太猛了,猛到讓很多傳統餐飲人看不過去了。你們都去關注互聯網餐飲,沒人關注我們了,那怎么能行哪?
于是傳統餐飲人和新生代互聯網餐飲人被分成了兩個派系,形成了激烈的對抗。2015年,各種餐飲論壇上一般都會分兩派進行辯論,傳統餐飲人一派,年輕人的互聯網餐飲一派,讓他們去pk,到底是互聯網餐飲厲害還是傳統餐飲厲害,沒個定論。
比如在2015年底,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餐飲o2o大會上,當年我記得很清楚,阿五創始人樊勝武先生,跟伏牛堂,現在更名為霸蠻牛肉粉的創始人張天一先生進行了辯論,2015年年底是阿五剛剛完成品類聚焦為黃河大鯉魚之后的幾個月,樊總在現場說了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兩年之后沒人再會提互聯網餐飲,大家都將變成互聯網餐飲,他這個預言真的是非常的準”
在同一年,巴奴毛肚火鍋的創始人杜總提出了一個主義:“產品主義”,這個主義非常厲害,迅速的席卷了餐飲圈,為了產品主義,杜總開了好幾次的行業大會,在多個城市宣講自己的產品主義,當時有很多傳統的餐飲企業去站臺助威,還有第三方供應鏈企業,比如一加一天然面粉、千味央廚等,這一年傳統餐飲人和互聯網餐飲人形成了非常激烈的對抗。
到2016年的時候,市場發生了變化,互聯網餐飲發展遇到了瓶頸,要效率,要規模,要流量,要融資,成為了他們追逐的目標。他們忽略了餐飲的本質,轉型及時的,他們向老的餐飲人去學習,轉型不及時的很多就夭折了,被資本劫持的互聯網餐飲開始畸形發展。
在對抗中的大家也在互相的學習。黃太吉、伏牛堂、西少爺,他們其實也在投入大量精力做產品的研發、產品的研究。傳統老餐飲人也沒有忘記向他們去學習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智能化軟件、互聯網的營銷思維等。
地基穩固,腳踏實地,臺風來的時候才能歸然不動
這場激烈的對抗當中,大家開始互相學習。相比于新興互聯網餐飲,傳統餐飲企業根基比較深,有的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企業,所以根基比較穩。臺風來的時候,他們依然能夠,巍然不動。所以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老餐飲品牌更有優勢。
到了2017年2018年這兩年,確實正如阿五黃河大鯉魚創始人樊總當年的預言,沒人再拿互聯網餐飲說事兒了,市場回歸了理性,很多餐飲企業開始體現好食材、體現匠心、建立明檔廚房,真正以顧客為中心了。他們制作更加安全健康的美食,營造更加放心、更加有品牌感的店面。所以說到2018年餐飲市場徹底回歸了理性。其實餐飲互聯網化,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互聯網的永遠是工具,它并不是核心的競爭力,把飯做好,把品質做好是基本的條件,嫁接互聯網只是安了一個翅膀,確保能讓企業飛得更遠,但是只有翅膀沒有根和本是飛不起來的。
那么互聯網餐飲有沒有給餐飲人帶來好的啟示呢?當然有,互聯網餐飲讓我們比較敬佩的是他們的品牌意識和獨立的品牌精神,他們是跨界餐飲人,所以非常重視品牌的打造,這一點是很多傳統餐飲企業比不了的,無論是裝飾環境,品牌訴求口號,文案的宣傳,都是玩的非常溜的,他們有獨立的品牌精神,他們的基因是不一樣的,這是帶給我們好的一面。
其實,傳統的餐飲人也帶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呢,做餐飲,做品牌,要產品為本,第二要堅守匠心精神,把菜做好吃是基本條件,堅持匠心精神是一直做好吃并能傳承下去。
兩派互相學習,才能真正做好一個品牌。
接下來,我來跟大家聊聊餐飲的創業方式。我們知道十年前或者20年前,那一撥餐飲創始人他們真的是很窮很苦的狀態過來的,幾張桌子擺個地攤兒,借錢賣血,賣房子,這是我身邊一些餐飲人的真實寫照,他們從非常苦的日子熬過來的,比如西貝莜面村是從一家叫“黃土情小吃店”起家的,海底撈是從簡陽一個小作坊起步的,楊國福則是從哈爾濱的小吃攤兒開始的,這些是傳統的餐飲創業方式。
他們大多數是這樣,一開始都是非常微小的,一點一點起來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一個領域——品牌經濟時代。大家都在做品牌,很多餐飲企業慢慢的都變成了品牌,特別在京滬廣深這些大城市,一條街,一個商場,進去之后全是連鎖品牌,所以這給新晉的創業者很大的壓力。
你想做成一個品牌,想擺個地攤兒,想弄幾張桌子起家,那個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傳統的餐飲創業方式已經永遠的淡出了歷史舞臺。這個時代,做餐飲是要借助外力的,沒有品牌感的店面只會死掉。今天,無論是供應鏈,餐飲貸款,品牌策劃,視覺設計,第三方加盟服務公司都涌現出來了。這個時代的餐飲創業方式,已經是變成了資源整合的形式,原來的地攤式創業一去不復返了。想要開個像樣的餐廳,起步至少得百萬資金才能開個店,至少在大城市一線城市是這樣的。
餐飲創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競爭階段,那就是品牌層面的角(jue)逐,大家你追我趕,形成了品牌競爭的激烈競爭。那些已經成為品牌的餐飲企業,在不斷的迭代升級,生怕被時代所淘汰,新興的餐飲品牌更是超過了了80%的失敗率。這就是現階段真實的餐飲創業環境。
今天,我所講的是餐飲創業風向與市場變化,通過對餐飲創業環境、創業群體、和具體一些餐飲品牌的分析,發現從2012年一直到2019年這幾年,每一年餐飲市場都在變化,那我們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哪?那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成品牌、甚至是名牌。
本文大部分內容節選自白墨新書《餐飲品牌塑造》,轉發請備注。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山東美食,吃貨眼中的德州,這30道特色美食小吃,你吃過多少?
下一篇:江西一高校食堂飯菜中疑吃出老鼠頭,餐飲公司:已看到視頻,會去調查處理張子楓未修生圖流出,被網友公開批評:她的胸礙了誰的“意淫夢”?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