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食材,關注民族傳統食物系統保護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存在著 2 萬~5 萬種可食用植物,但人類經常食用的只有150~200 種植物。自1900以來,已有 75% 的植物品種從農田中退出,在亞洲,稻米的栽培品種也由原來的數千種縮減到目前的幾十種,而不可持續的食物系統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推手。
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各國達成共識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而云南省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作為生物多樣性大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國務院提出:"到2020 年,努力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到2030 年,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同時,我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和文化背景,很多少數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時間和諧共處中都有自己的傳統食品和醫學并且不被外界所熟知。然而,由于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在取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同時,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和醫學正在消失,尤其是年輕一代,很多已經不懂得如何按照傳統的方式,從自然中獲取食物和藥材,甚至已經不會說自己的民族語言。這些都是人類飲食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重大損失。能夠將傳統食材,傳統醫學,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更是極其少有。
為記錄和保護中國可食用植物性食材的生物多樣性,增加食物系統的韌性。良食–中國行動平臺和王澤遠博士及馬夢瑤等青年團隊,在2021年9月在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上舉行了主題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食材和記錄”的分享和討論,并邀請了世界營養學會傳統食物系統與營養食物行動組主席珍娜·肯尼迪博士進行主題分享。
自2022年2月起,“少數民族傳統食材活動”正式開啟。活動主要通過線上招募各民族志愿者的方式進行,包括傳統食材收集,動植物識別和營養素分析,短視頻運營,傳統飲食文化知識分享會,國際案例翻譯,少數民族傳統食材與文化寫作營等。其中“良食–中國行動平臺”作為致力于促進食物系統可持續發展和關注生物多樣性食材保護的公益機構,為本次活動提供平臺和資金支持。
王澤遠博士在多倫多大學從事傳統食材與文化的相關研究,并曾去過超過40多個國家從事相關研究或旅居,訪問過中國超過40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其本人也具有陜西,山東,四川,江蘇以及客家人和來自中亞的祖先,曾獲邀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原住民食物系統高級別專家研討會,也是本次活動的設計者。馬夢瑤是中國農學院研究生,來自新疆柯爾克孜族和回族的家庭,負責本次活動的運營和志愿者招募工作。其他活動的核心的志愿者包括來自漢族的劉曉慧和殷雯,來自壯族的林彤和農青青,來自滿族的李金玲,來自土家族的張慧,來自白族的施雅,來自哈尼族的趙雨欣,來自塔吉克族的娜菲莎等。
經過一年的努力,“少數民族生物多樣性”活動總共收集到志愿者提交的各類食材418種,其中以云南景邁山搜集的食材最多,并已經完成食材識別和營養素查詢。景邁山項目在2022年11月在埃及舉辦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上進行了展示。
據悉,為了更好的進行公共教育和傳播。該活動還先后邀請了13位來自各個民族的青年進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線上直播分享。活動自媒體志愿者團隊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發布了超過18條介紹少數民族傳統食材的短視頻,單條最高瀏覽量超過10萬次。在作者的授權下,翻譯團隊翻譯了12篇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的關于世界各地民族食物的文章,包括印度比爾人,哥倫比亞印加人,俄羅斯涅涅茨人,加拿大因紐特人,日本阿依努人等。"少數民族傳統食材與文化寫作營”預計將產出超過20篇不少于25萬字的關于中國少數民族食物和飲食文化的文章,其中關于瀘沽湖摩梭人的文章獲得了百萬級的推薦量,并入選今日頭條單日最佳文章。在整個活動期間,共有來自27個民族的257位志愿者參與了本次活動。
在接下來一年里,該活動還將繼續進行,并進一步邀請各民族志愿者參與其中,一起記錄家鄉的傳統食物和飲食文化。活動成果將通過文章,書籍,學術論文,紀錄片,短視頻,線上分享等形式繼續向公眾展現。同時,也將通過參加聯合國峰會,學術會議等系列國際活動,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傳統食材,飲食和民族文化,以及生物多樣性。
-END-
本文首發于中國網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創客貼
編輯:小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