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虧損,開店放緩,Tims還是被資本推上了市1

作者:林小白
當納斯達克的上市鐘聲敲響,是Tims咖啡故事的續寫,也是Tims再也輸不起的新征程。
據悉,Tims于中國時間9月29日晚以股票代碼“THCH”在納斯達克開始進行交易,開盤報價5.87美元/股,截至10月7日美股收盤,Tims較前一交易日跌幅達10.22%,收盤價為4.48美元,總市值7.41億美元。
不過,截至最新公布的數據,Tims尚未達成盈利。根據招股書顯示,Tims于2019年-2021年間分別實現營收同比增長率為271.9%、203.4%。隨之而來伴生的是同步增長的凈虧損,凈虧損分別為8782.8萬元、1.43億元和3.83億元,且虧損程度呈不斷擴大態勢。
從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的瘋狂燒錢擴店獲客初顯成效,到資本也推不動的盈利能力開始尋求融資選擇“捷徑”組合上市,Tims的龐大咖啡體系早已經在每一個印著紅色楓葉標識的“小紅杯”入駐全國時構建完成,也終在咖啡賽道的火熱下由騰訊、紅杉資本共同助推下的Tims走到了國際化資本市場臺前。
當納斯達克的上市鐘聲敲響,“中國咖啡SPAC第一股”,是Tims咖啡故事的續寫,也是Tims再也輸不起的新征程。
資本狂歡局
從加拿大誕生的國民咖啡品牌Tims,其中國故事還要從背后的資本狂歡局說起。
追溯至2018年,Tims母公司RBI和笛卡爾資本集團合資成立Tims中國。到2019年2月,Tims的全球第4850家門店、也是中國首家門店入駐上海人民廣場,Tims的咖啡野心開始蟄伏。
但Tims進入中國市場的首年便出師未捷,加拿大的國民咖啡口碑在彼時瑞幸與星巴克打得火熱下失去光環效應,2019年度凈虧損為8782.8萬元,至2020年6月爆出“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停牌,白熱化的咖啡競爭似乎按下了暫停鍵,也給了Tims瞄準了市場需要新的能夠與星巴克“抗衡”力量的平衡機會。
與此同時,在2020年5月,同樣來自國外、且有近50家上海門店基礎的Tims便獲得了騰訊投資的首輪過億獨家融資,隨即在2021年2月,騰訊繼續加碼增持,明星投資機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鐘鼎資本也紛紛入局。至2021年12月,在獲得一家非公開資管公司再度投資后,Tims宣布完成上市前的融資,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在Tims進入中國市場3年后也就是截止2021年底,總共開出了390家咖啡門店。
其實,Tims的市場擴展歷程或許能用“時局造英雄”來概括。首先在進入時機上,已是踩著“巨人的肩膀”眺望,在2018年至2019年間的中國咖啡市場,線下渠道已有星巴克多年的布局使得咖啡飲品走進市場眼前,互聯網通道也正由瑞幸咖啡打出“咖啡消費平權”實現消費者教育,在此基礎上,由眾多投資機構“砸錢”迎來Tims的良好市場開端,也借鑒到“巨人”的發展方式,線下擴店與線上互聯網式營銷的全渠道布局中國玩法,也是Tims的延續至今的商業運營模式。
但其實走到今天,由瑞幸開辟的互聯網思維的純“燒錢獲客”商業模式仍然存在諸多詬病,瑞幸也由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作用到Tims身上,則是在2019年至2021年營收分別為5725.7萬元、2.1億元和6.4億元的不斷增長下,仍然出現3年累計虧損超過6億元的增收不增利窘境。
或許也正因為連年虧損的情形,Tims在宣布沖刺美股上市時顯得有些“急于求成”,一是在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中,主動調低股權對價即對應市場估值也下降近3億美元,正常商業邏輯下,隨著品牌的發展其估值也隨之上升,體現品牌的不斷上升趨勢,但主動調低估值,這意味著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即用比前期更低的價格也能購入Tims的股權數量,未必不是給市場傳達了別有意味的訊息。
二是宣布美股上市時,不同尋常的選擇了「SPAC+PIPE」組合上市模式,即間接的“借殼上市”,通過SPAC具有已經創辦好的殼公司作為基礎,利用PIPE模式下,監管機構的審查較少相應減少上市流程和時間,得以同步完成并購重組,也變相實現美股上市。
Tims在連年虧損規模不斷擴大趨勢下,無論是主動“自降身價”,還是選擇組合上市的捷徑,或許,都將此前“重金打造”的咖啡“王國”急于融資的需求,已然呈現在市場眼前。
小紅杯的咖啡“王國”
進入中國三年,Tims已然深諳貼合中國消費習慣的市場玩法,無論是線下門店設置還是線上商業運營,都已經憑借紅色LOGO的“小紅杯”設計聯合打造出龐大的咖啡消費體系。
對外有效的市場布局和精準服務,是Tims線下門店的設置策略前提。Tims的門店布局目前基本以標準店紅楓店為主、旗艦店金楓店與捷楓店Tims Go為輔,其中標準店作為常規門店模型,具有咖啡+輕食的雙產品策略為主為消費者提供不僅是咖啡的局限消費領域,同時兼顧一定社交空間的消費場景,也在戰略投資者騰訊的加持下,與其旗下QQ音樂、騰訊電競進行聯名,推出相應主題店和線上權益包,高貼近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化”。
旗艦店則側重于品牌概念的傳播,在獨特的空間設計上體現品牌文化,打造出高端的消費場景作為品牌宣傳的標桿形象;Tims Go則借鑒了瑞幸咖啡的即時消費,與麥德龍戰略合作主攻外賣、外帶對標咖啡教育初見成效下的剛性化需求提升。
對內打通的的數字化流量賦能,也使得Tims在快速擴張門店時,撬動了高成長態勢的市場份額。Tims中國CEO盧永臣曾說過,“對Tims而言,最好的市場營銷就是開店”,當Tims每開出一家線上門店,都能通過消費者在門店的掃碼小程序下單轉化為Tims咖啡體系中的新會員,在獲取消費數據輔助新品迭代的同時也給予Tims新的流量入口。
如何通過線下門店的新增撬動線上私域的流量反哺,Tims也高效的利用了數字化運營概念。消費者通過門店進入線上咖啡社群后,線上社群將不定期推送新品信息、門店覆蓋范圍內的互動達成服務鏈接的社群建設,并通過消費者不同加入渠道及消費頻率、產品喜好針對性推送差異化優惠券帶動咖啡產品復購率的提升。Tims還瞄準消費群體的潛在增量推出“我的咖啡合伙人”的擴增存量玩法,多種方式邀請消費使老客新客獲得優惠也讓自身實現更低成本的獲客途徑。
一系列的社群鏈路,達成了Tims目前的月復購率40%及至2021年底時近600萬的私域會員人數,但其實定價層級與產品競爭上還存在一定困境,咖啡價格定位上處于瑞幸與星巴克中間,比“快餐”咖啡有余,卻比精品咖啡不足,這樣一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將會流向瑞幸,而小資咖啡愛好者則被星巴克的品牌效應吸引;產品端則由于實行雙單品策略,其咖啡矩陣并無爆品形成市場效應,導致產品端的核心競爭力并不突出。
但毋庸置疑的是,Tims的龐大咖啡體系底層基礎已構建,資本方無論是“砸錢”還是資源支持都已把Tims架上了咖啡賽道的高位,也逐漸走向了投身國內咖啡賽道的白熱化競爭。
火熱的咖啡賽道
資本對Tims的重資押注,本就擁擠的國內咖啡市場隨之進一步打響了戰事升級。
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3817億元,預計2022年達4856億元。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行業的高度景氣之下,伴隨的是處于賽道上起跑或領跑的咖啡品牌們加劇內卷競爭。新興咖啡品牌們不乏資本的助推,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進入2022年來,咖啡賽道發生的融資事件超過20起,其中不乏咖啡之翼、Seesaw coffee等明星項目。
延續瘋狂擴店搶占市場策略的有咖啡巨頭星巴克,據其前段時間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全球執行副總裁、星巴克中國董事長王靜瑛對投資者們表示,預計2022財年星巴克中國總共有近6000家門店,注冊會員數達到8500萬人,至2025年將注冊會員數擴大至1.7億人,門店數將擴增至9000家。
在花式營銷上,國內咖啡品牌方則讓跨界合作成為了多維度的品牌聯動。NOWWA諾瓦咖啡瞄準早餐場景,攜手成都中式面點品牌李與白推出限定中西結合式早餐套餐,利用中國市場的早餐習慣潛移默化對消費者實現咖啡教育;奢侈品牌LV與Manner聯名推出秀場定制咖啡,通過高奢與相對平價的咖啡元素融合,Manner被賦予了無限上沿的品牌屬性,而LV擴展了親民的品牌探索,不同圈層及領域的消費者通過交互聯系,形成互補共贏的品牌認知塑造。
而蜜雪冰城、麥咖啡等定位中低端的咖啡品牌們,掀起了第三賽場的咖啡下鄉風潮。憑借蜜雪冰城全國已布局超2萬家門店的成熟供應鏈體系,旗下毫無資本進場的幸運咖已然在國內突破了200家門店,主攻低線城市的校園、商業街等高人流場景,利用以往咖啡局限于小資的中高端飲品與打下價格下限的反差價格策略,均價不超10元的定價迅速搶占“小鎮青年”們與入門級愛好者的咖啡需求及咖啡初體驗。
無論是高端的星巴克還是中檔的NOWWA諾瓦咖啡、Manner,亦或是幸運咖,都已將咖啡市場的不同層級消費者“收入囊中”,面對龐大的競爭玩家,Tims一旦在某一環節掉隊,等待的將會是無比嚴苛的市場淘汰,而三年間砸錢擴店幾乎每3天就開出一家線下門店的Tims,也將再難以到達曾放出“2026年增加到2750家門店”的壯志豪言。
結語:
超千店的戰略計劃是雄心壯志也是壓力,從目前市場競爭格局看來,Tims成功上市后如能借助資本的力量與資源協同,在互聯網打法后過渡到憑借差異化競爭等衍生出更多發展可能性,方能撬動萬億的咖啡大市場。
相反面,承載著眾多資本目光與市場期許,近400家門店與近億人數的線上會員,壓在Tims身上也是輸不起。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