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日記里的林紹侖

■ 成健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左翼文藝運動的影響下,成百上千的進步青年對于木刻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嶺南的一批美術愛好者尤其引人矚目。作為左翼文藝陣營旗手的魯迅,積極引導進步青年,大力扶持美術社團。他發起并舉辦了全國木刻作品展,介紹和出版西方優秀的木刻作品,得到了青年美術工作者們的熱烈響應,并由此形成了一股“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這在我國現代美術史上被稱為“新木刻運動”。
林紹侖就是這些青年木刻愛好者當中的一個,其生平和事跡,現在可查證的資料已經不多。他大約生于1911年,原籍瓊山縣(今海口市),廣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曾留學日本,回國后擔任過崖縣(今三亞)中學美術教員。
1934年秋天開始,林紹侖通過書信向魯迅求教。魯迅日記里提及林紹侖共計六處,主要是記錄了書信往來。林紹侖至少給魯迅寫過六封信,魯迅至少回復過兩次。如當年10月2日,魯迅收到了林紹侖的第一封來信,當即回復。11月13日,魯迅日記記載:“得林紹侖信并木刻三十枚,午后復,并將木刻轉寄北平全國木刻展覽會籌備處。”
林紹侖和魯迅始終未曾見面,兩人之間的書信已經散失,內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魯迅對林紹侖在作品參展等方面有過幫助,而且廣東的其他青年木刻愛好者如李樺等,也通過林紹侖的介紹與魯迅取得聯系,此后不斷得到魯迅的關心和指導。
1935年底,林紹侖等人以青年作者美術會的名義,出版了一本刻畫叢書——《給我們自己》。在該書的序言中,林紹侖寫了這樣一首詩:“我不懂什么是悟妙,更不懂怎樣才高明,只憑了一時毫無整理的心情,便這樣的寫了幾行。呵,這算得什么?不過是個小小嘗試的過程;朋友哦,請別稱我詩人!”
如果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林紹侖的文學藝術才華或許會有一個很大的上升空間,然而日寇的鐵蹄踏碎了他美好的夢想。抗戰期間,林紹侖和弟弟林紹松、侄子林超常等人一起為抗日宣傳工作東奔西忙。作為崖縣中學青年文藝社的骨干,林紹侖主編印刷了許多抗日資料,包括摘要翻印《新華日報》等進步報刊和書籍,四處散發張貼,在當地群眾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林紹侖的侄女林玉蘭后來談起林家的往事,讓人們對這個堅守民族氣節、不惜家破人亡的家族肅然起敬:那個年代,他們家出了很多有學識、有本領的人,叔叔林紹侖和二哥林超宇都去過日本留學。日軍侵略海南期間,聽漢奸說林家有人懂日語,所以希望找到林紹侖為日軍做事。但因林紹侖不肯,日軍就抓了他的哥哥和岳父等親屬十二口人,并把這些人全部殺掉埋入一個坑中,其中有的小孩才幾歲或幾個月大。
敵寇所到之處,瘋狂搜捕我抗日力量,文藝社隨游擊武裝輾轉各地。有一次,林紹侖遇到幾個學生,一起來到“崖州八景”之一的鏡湖邊上,在湖光山色之間徜徉。身處短暫的安寧中,林紹侖感慨地對學生們說,如不是兵荒而是升平之時,到這里來寫生是最愜意的。然而山河淪陷,國破家亡,海南島上連安放一張課桌的地方也沒有了。
1940年5月,林紹侖等文藝社成員隨部隊轉移到羅望嶺一帶開展活動,一天早晨,突然遭到大批日軍包圍。我方雖占據有利地形英勇抵抗,但終因敵眾我寡,林紹侖和林紹松、林超常等二十余人壯烈犧牲。
林紹侖,一個曾受到魯迅影響和幫助的海南才俊,一個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文藝青年,值得我們深深紀念。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