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播種1個月后的蒼術破土而出,稚嫩的幼苗在風中搖曳,散發著向上的力量。
“這片地一共有1500畝,種了900畝蒼術、600畝柴胡。”5月6日下午,站在河北省灤平縣虎什哈鎮龍崗村南側的地頭上,種植大戶潘海霞告訴記者。
蒼術和柴胡是兩種中藥材。位于燕山腹地的灤平縣,土壤、溫度等適合中藥材生長。近年來,灤平縣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特色主導產業,打造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中醫藥全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我縣將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工廠化生產、網絡銷售、旅游觀光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了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灤平縣農業農村局中藥材管理中心主任蘭義利對記者說。
農民是怎樣受益于中藥材產業的呢?請跟隨長城新媒體記者的腳步,到灤平縣一探究竟。
第一站:龍崗村:流轉土地種藥材 就近就業忙起來
顧不上呼嘯的大風,更顧不上奔波的勞累,剛剛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的龍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孔麗麗,一返回村里,就立馬趕到藥材基地忙碌起來。
“這幾天,主要是在地里鋤草。”孔麗麗介紹說,過去,她一家僅靠種植玉米生活,收入低。再加上她的丈夫和公婆有病在身,自己不能出遠門打工。“現在,我家的6畝地流轉到藥材基地,每年能收入7200元。我在這里干活,每天能掙100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覺得很滿足。”
2019年,孔麗麗一家成功脫貧。
孔麗麗在中藥材地里拔草。長城網記者 郭慶敏 攝
和孔麗麗一樣,依靠土地流轉金和在藥材基地打工的收入,龍崗村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村干部王亞男介紹說,依靠藥材基地,不僅龍崗村的勞動力全部找到活兒干,還帶動周邊鄉村的不少農民實現了就業。
流轉龍崗村1500畝土地種植中藥材的潘海霞來自隆化縣。“灤平的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合中藥材生長。”她說,“政府部門出臺的扶持政策也很給力,水電等設施齊全,遇到問題能馬上幫助解決。”
種植大戶潘海霞流轉耕地種植中藥材,為周邊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經過幾年發展,中藥材產業已成為灤平縣優勢特色產業。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13萬畝。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一核兩帶’區域建設,持續打造四大板塊、構建四大體系,建設綠色有機中藥材種植基地。2025年,全縣中藥材種植總面積將達到14萬畝。”蘭義利表示。
第二站: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企業來幫扶 農民有“錢”途
學醫出身的譚喚勇是安徽人,在灤平縣,他創辦的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已經走過近20個年頭。
“一直以來,我們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按照市場最高價收購本地農民種植的中藥材。”身為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譚喚勇介紹說,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們依然收購了7000多萬元的中藥材。“只要農民種植,我們就會收購,決不能讓他們承擔損失。”
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的化驗室里,工作人員對產品進行嚴格檢驗。長城網記者 郭慶敏 攝
作為灤平縣扶貧龍頭企業,有關部門將260萬元的扶貧資金入股到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公司每年按10%的比例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僅此一項,灤平縣就有2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
“除了享受入股分紅、流轉土地等收益外,公司還直接帶動2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譚喚勇介紹說。
在奇灤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包裝車間,記者見到了正在工作的王棟梁。“我是下王營子村人,身有殘疾,勞動能力較弱。”王棟梁說,2010年,他到公司上班后,企業根據他的身體狀況,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個月能掙3千多元。“平時,企業對我們也很關心,只要有困難,都會盡力提供幫助。”
譚喚勇(中)在包裝車間了解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棟梁(左一)的工作情況。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通過引入中藥材深加工企業,灤平縣的中藥材產業鏈條得到進一步完善,農民的收益也得到有效保障。目前,灤平縣已培育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6家,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46家,年加工營銷中藥材能力達到20萬噸。
第三站:下營子村:花開游客來 村民樂開懷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短短幾天,我就靠賣土特產掙了2000多元。”在灤平縣下營子村,村民朱蘭云告訴記者,“這一切,都得益于我們村發展旅游業。”
下營子村發展旅游業,始于孫士河的“返鄉”。
“過去,家里生活比較困難,1993年,我就到外地經商了。”孫士河介紹說,當時,村里沒有路也沒有橋,比較破舊。“自己有了一些積蓄后,就想回村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村里發展旅游業,村民朱蘭云靠賣土特產就小賺了一筆。長城網記者 郭慶敏 攝
2014年,孫士河返鄉創業,成立了久財農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把村里的土地統一流轉到公司,全力打造“熱河中藥花海小鎮”。自此,下營子村的村民們過上了“收租金、賺股金、得薪金、掙現金”的日子。
“我妻子身體不好,沒有勞動能力,孩子還在上學,過去一直靠我外出打工補貼家用。”正在游樂場建設工地勞作的村民權少維對記者說,村里開始發展旅游后,他就來孫士河的公司打工了。“每天能掙150元,再加上流轉土地的收益,我家去年已經脫貧了。”
建檔立卡貧困戶權少維(左)在游樂場建設工地勞動。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截至目前,孫士河已投資1.5億元,在下營子村建成全省首家燕山中藥材核心示范區,種植黃芩等104個品種的中藥材,建設了燕山道地中藥材博物館、電商體驗店等,形成集“產、加、銷、游、玩”于一體的發展格局。“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來村里的游客,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孫士河說。
“熱河中藥花海小鎮”吸引了不少游客。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據介紹,灤平縣通過請能人、引大戶,整合涉農資金支持等方式,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打造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中醫藥全產業鏈。目前,已重點發展下營子、狼山頂、古城川等25條溝域經濟,規劃建設金溝屯鎮燕山藥研谷等7個“中藥材+康養旅游”示范點。
第四站: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商助力 農民受益
“直播間的寶寶們,這是我們灤平縣生產的黃芪片,品質特別好。”5月7日,在灤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直播間內,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向粉絲推介灤平縣生產的中藥材。
灤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直播間里進行直播帶貨。長城網記者 郭慶敏 攝
“類似這樣的直播,僅中藥材一項,平均每年就有100多場。”灤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經理趙博介紹說,他們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將本地中藥材銷往全國各地。
以線下銷售為例,去年11月22日,趙博和他的同事們帶著全縣5家涉農企業去杭州參加“全國新農展”對接會。僅參會當天,下營子村一家藥材企業的交易額就達到180萬元。同時,還引進50多家渠道采購商,拓寬了全縣道地中藥材產品的銷路。
灤平縣西井溝村的曾凡然(左)表示,正打算通過網絡銷售提升中草藥養生雞蛋的銷量。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除了組織企業參展,我們還通過網絡平臺推介灤平的中藥材產品。”趙博介紹說,在去年的廣州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參展當天,單靠直播帶貨這一項,他們就銷售了15萬元的中藥材產品。
“直播帶貨的潛力非常大。在直播間里,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受更加直觀、立體、真切,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更容易讓顧客下單。”趙博表示,目前,該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通過推銷灤平當地的黃芩等18種中藥材產品,年銷售額達2400多萬元。
灤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農特產品展示區。長城網記者 郭慶敏 攝
為更好地推介當地的中藥材產品,灤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持續加大電商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我們設置了商品拍攝、直播帶貨、電商客服等實戰培訓課程,希望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我縣中藥材產品的銷售量和知名度。”趙博說。
截至目前,灤平縣已設立160個電商服務站,入村開展電商培訓5071人次。2020年,全縣中藥材產業實現產值19.8億元。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告知本網處理。電話: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