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鏈食品安全嗎?中山540個冷庫每周接受檢測

4月26日,中山市舉行第71場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山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吳永森就市民關心的進口冷鏈食品安全話題進行了回應。
全市1475個冷庫已完善基礎信息
“購買進口冷鏈食品時,只要不選購來歷不明的冷鏈食品,科學做好清洗加工,完全可以正常購買食用。”吳永森表示,目前,我國在加強人防、物防新冠病毒污染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雖然各地在冷鏈的進口食品當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但這個檢出率非常低,且主要集中在外包裝上,市民不必過分擔心。
為確保進口冷鏈食品的安全,中山市也采取系列措施。吳永森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進口冷鏈食品各個環節的精準監管力度,常態化實行冷庫重點場所人員、產品和環境“三強化三覆蓋”以及“四必檢”(每批必檢,每件必檢,每環節必檢,涉疫產品、環境、接觸人員必檢),嚴格要求冷鏈食品經營者落實“三專、三證、四不”要求(即專用通道進貨、專區(庫)存放、專區(柜)銷售管理;“三證”即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明;“四不”即不得生產經營“無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明、追溯信息”的進口冷鏈食品),確保進口冷鏈食品全流程、全批次、全鏈條防控監管無死角,嚴防不明來源的進口冷鏈食品流入市場。目前,中山市核酸檢測每周全覆蓋涉貯存進口產品冷庫數約為540個。
此外,市場監管部門還利用“冷庫通”系統,對冷庫進行靶向監管,強化對進口冷鏈食品的追溯管理。進口冷庫經營單位需按要求及時上報進口冷鏈食品的出入庫信息,并將同步生成的追溯二維碼(即隨附追溯碼)保存打印,在商品最小銷售包裝和經營場所顯著位置張貼、擺放。
截至4月25日,全市1475個冷庫經營者已登錄系統完善基礎信息,半年內累計上報590個涉貯存進口產品冷庫(部分冷庫已不貯存進口產品)。
“五注意”和“八不吃”,守住假期食品安全關
“五一”假期將至,針對節日期間食品安全,吳永森提醒市民,在食品采購和外出用餐時,應提高食品安全意識,時刻關注飲食健康,做到“五注意”和“八不吃”。
其中,“五注意”包括購買食品時,要注意查看食品包裝標簽、認證標識、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選擇到正規的商場、大型超市和管理規范的批發市場購買并索要發票,以便溯源維權。
餐飲消費時,要注意選擇具有有效《食品經營許可證》及量化等級為“大笑”“微笑”臉譜的飯館就餐;選擇燒熟煮透、感官性狀正常的食物,謹慎食用涼菜和生食海產品、沙拉、涼拌菜、熟鹵制品等高風險食品。
外出游玩時,要注意食物和原材料分開包裝,保證食品新鮮安全;自帶熟食應當餐吃完,不要食用隔餐、隔夜的肉制品和鹵制品;野外加工食品時要生熟分開、燒熟煮透、盡快食用。
在家就餐時,要注意講究安全衛生,合理膳食,提倡一般情況下建議“現買、現做、現吃”,食物燒熟煮透;食品制作完成到食用完畢應控制在2小時以內,超過2小時應在5℃以下存放,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同時,做好餐具的清洗消毒,生熟食餐具要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在加工和食用海鮮時,要注意清除新鮮貝類中腸腺等內臟,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貝類;黃鱔、龜鱉、螃蟹等水產品死亡后極易變質,切勿食用。
“八不吃”包括:
不吃來源不明、感官性狀異常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不吃從無證攤販處購買的食物;
不吃包裝存在鼓袋、脹罐現象的食品;
不吃擅自隨意采摘、和購買的、進食來歷不明野生菌類和及野菜;
不吃發芽和皮肉變為青紫色的土豆;
不吃未燒熟煮透的四季豆;
不吃購買和食用河豚魚;
不吃霉變甘蔗。
吳永森提醒市民,一旦出現胃腸不適反應,應當立即就醫。如遇食品安全問題,可撥打12345或12315投訴舉報熱線,“五一”假期,市市場監管局將做好24小時值班值守工作,確保廣大市民放心飲食。
(原標題《進口冷鏈食品安全嗎?中山540個冷庫每周接受檢測》)
編輯 劉桂瑤 審讀 吳劍林 審核 范錦樺 曹亮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