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新,冷藏車是一個整體概念

冷藏車是一個整體概念,廣義上泛指運輸易腐貨物的專用汽車,是公路冷鏈運輸的主要工具。它被細分為保溫車、冷藏車和保鮮車。只有隔熱車體而無制冷機組的稱為保溫汽車;有隔熱車體和制冷機組且廂內溫度可調范圍的下限低于—18℃,用來運輸凍結貨物的稱冷藏車;有隔熱車體和制冷機組(兼有加熱功能),廂內溫度可調范圍在0℃左右,用來運輸新鮮貨物的稱保鮮車。
冷藏車由制冷機組、箱體、底盤三部分組成。因此,一輛冷藏車的生產涉及三類企業,分別是生產制冷機組的企業、生產箱體的企業和底盤生產企業。前者由外資企業控制市場,后兩者由國內的國有企業主導市場。
在冷藏車這個行業里,所謂冷藏車制造企業主要指的是箱體的制造者。實質上他們更多的是進行汽車的改裝,屬于改裝車行業。他們根據市場的需要,先購買汽車底盤和機組,生產出需求的冷藏車,然后向國家申報目錄,獲得批準后方可進行銷售。
那么,這兩類企業的生存狀態如何呢?宋一新對記者有如下描述:
冷藏車箱體制造業的現狀:盡管冷藏車市場需求開始出現上升趨勢,但是冷藏車制造企業卻都始終沒有擺脫饑俄狀態。因為僧多粥少,總是不斷有新的冷藏車制造企業誕生。
具備一定規模的冷藏車制造企業從1990年代初期的5~6家,發展到今天的40來家。當然,據資料統計,有資質的應該已經超過100家,翻了7~8倍,這還不算游擊隊的企業。經過10多年的拼殺,原來最有實力的幾家國有冷藏車生產企業也都失去了往日的雄風。民營的冷藏車制造企業不斷涌現,有些是有資質的,但也有很多是沒有資質的。由于體制上的不同,再加上市場競爭的影響,這些國有的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出現經濟效益滑坡,流動資金短缺,技術發展缺乏后力,生產設備不同程度的老化等問題;再加上行業內人員流動頻繁,使得本來就艱難度日的冷藏車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的確,冷藏車實際的市場需求是在不斷擴大,但是總的蛋糕量還是比不上新增長吃蛋糕的人多。目前,我們國家幾家大的冷藏車生產企業的年制造能力都在2000臺左右,即具備生產2000個箱體的能力。若再加上保溫車(不帶制冷機組),每年約7000個,那么不到10000個箱子分給這幾十家去做,可想而知,誰也吃不飽。其結果是拼命降價,去爭奪這有限的市場份額。在1997年以前,冷藏車廂體的價格是7.1萬元/每延米長在2000年前后還可以保持在9000元/每延米長,而如今已降到6000元/每延米。再加上運價的大幅度下降(同廂體價格一樣),使得這個本來就還不成熟的市場變得一塌糊涂,一些本來做的很好的企業不得不改做其他產品,或用別的業務來彌補冷藏車的虧空。
運輸制冷機組的現狀:制冷機組品牌從開始的兩家進口(美國冷王和開利)、一家國產(漢水牌)三個品牌,發展到現在的7~8家進口品牌,20多個國產品牌。當然,主要市場仍然由美國的兩個品牌所把握。原因是,制冷機組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獨立機組,即自己配有發動機的機組;另一類為非獨立機組,即壓縮機安裝在汽車底盤發動機上。由于獨立機組的制造難度較大,而非獨立機組的制造難度相對容易,因此美國冷王和開利兩家品牌基本上控制了95%以上的獨立機組市場;而非獨立機組市場需求這一兩年發展較大,由原來占總冷藏車需求量的40%左右到現在的60%左右。而在非獨立機組市場中,進口品牌約占40%左右,國產品牌占到60%左右。
建立生產標準和監控機制是關鍵
這些年,我國的食品行業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食品安全”已經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如何保證食品安全也是廣大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那么冷藏車行業應該如何做呢?這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這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在論壇上,大家一致認為,建立溫控物流設備的生產標準是當務之急,在行業自治的同時請相關管理部門加強監控機制。以下兩點是大家特別關注的: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上一篇:蛋白質的變性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